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为什么我一直反对“艺考生”这种称呼

作者: 小五班     发布时间:2019-07-25     阅读数:626




从数据统计来看,自2006年开始,每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均在1000万左右。在这每年的一千万人当中,有着约十分之一的考生被大家称之为“艺考生”。每年一百万人的“艺考生”中,有至少一半左右的考生属于美术生,剩下的则是音乐类、书法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表演类、广播电视编导类等专业的考生。

我们约定俗成地把“进行艺术类相关专业学习,参加艺术类招生考试的考生”统称为“艺考生”,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艺考生”这种标签化的叫法,却带来了某些十分致命的影响。






你真的适合学艺术吗


我们可以把选择艺术时的心态分为两种:

一种是出于兴趣或者热情,一种是出于升学压力。之所以称之为热情而不是热爱,是因为大部分自以为热爱的同学,其实连某个专业到底是什么都尚未搞明白,还谈不上热爱。



有许多同学在做这项选择时,同时抱有以上两种心态,但是哪一种占据主导,促使你选择了艺术,这个问题很关键。



兴趣或者热情主导的同学,多数都在某些方面进行过持续的关注和积累。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可能从小时候开始就喜欢唱歌、跳舞,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亦或是擅长察言观色,对生活的观察较为细致;再或看过大量经典影视剧,某些桥段和台词默念于心。这些,都能够作为其选择表演之后的专业基础,或者说这就是所谓的“天赋”,实则是培养和积累出来的。那么这部分积累更多的同学,就更适合艺术这条道路


相反,某些同学即便对某专业充满兴趣或抱有热情,但是他此前的十六七年时光,全然浪费在了吃喝玩乐与闷头大睡上面,那么可能就不适合学习艺术。不过,作为尚未真正涉足专业领域的高中生,可能未必真正明白,哪些生活内容确实能给他的艺术道路提供帮助,哪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阅历实则又有着隐性的作用。这层判断,可能就要交给富有经验和水平的专业老师来帮着分析了。


如果是升学压力占主导,是否就不适合学习艺术呢?其实并不是这样。很多同学有着高于常人的理想和抱负,只是因为对教育体制和环境的抵触,导致自己没有认真对待学业,所以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也有很多同学最初选择艺术的原因就是因为单凭高考成绩上不了一本或者二本,然而在接触到全新的艺术理念和学习方式之后,发现自己开始无法自拔。对于这类迫于升学压力而选择艺术的同学,要看他在接触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是否能快速地对艺术产生兴趣,并且,仍然要衡量他在过去的日子里是否有充足的积累,这种积累,往往是隐性和不自知的。


艺术院校的老师无法要求所有来参加考试的学生,都必须是真心热爱艺术,但是,往往那些能够过关斩将被顺利录取的学生,恰恰是饱含着对艺术的热情的。所以,这份热情便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无论你是与生俱来,还是后知后觉,都必须怀有这份热情。


回到“艺考生”这个命题上。仔细揣摩的话,我们会发现,“艺考生”所暗含的主要属性在于“考生”,“艺”只是一个必要的修辞。而“艺术家”“艺术工作者”这样的称呼,主要属性就是“艺术”,两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称呼一个学生为“艺考生”,关注点在于他能否考上,以及能考出什么成绩,赤裸裸的升学压力悬于颈上。不要小看这种潜在的作用,宏观上,它偏离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学习艺术的基本前提;微观上,它引领着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偏向了“考试”,而不是艺术学习,或者艺术道路本身。


这些年,眼见了太多艺术考试中的成功与失利,然而无论是中榜的欣喜,还是落榜的惨淡,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局。如果有人因为无法接受这个暂时的结局,而开始轻蔑艺术,仇视与之有关的一切过往,那这个人必然走不了这条路。而那些尽管经历了挫折,却能进行深刻的自省,继续前行的人,即便暂时的结局是糟糕的,仍然大有可为。在真正的艺术学府中,从来没有人以某项考试或者暂时的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学校培养学生,也绝不仅仅是获得某种专业技能就算大功告成,而是希望他们有着更高的追求,更坚定的信念。我坚持认为,这个理念放在功利性极强的艺考考前培训中仍然是必要的。在学生最有可塑性的时期,容易变得浮躁、功利,乃至充满戾气,小有所成便容易恃才傲物,偏离从艺的根本。我们常讲,求上得中,求中得下。从教为师者,不单单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指引正确的方向,使学生一步步走向自知、自省、自强,才是求上。



千万不要忽视硬性指标


据我所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成为“艺考生”之后开始无限地放纵自己,他们总能找到无数的理由,而最终还是以自己的青春来买单。在比如学表演、编导的学生,老师鼓励大家尽可能地去“体验生活”,于是成为了诸多学生纵情声色的借口。在学习和考试期间,混乱的恋情往往也成为了不良的牵绊。



但是,当你能够脱下“艺考生”的帽子,你就会发现,头顶始终立着一项十分重要的硬性指标,那就是文化课成绩


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优异的人总能在专业上也占有优势,这是因为那些学生很少虚度光阴,他们更懂得如何快速有效地展开学习和积累。要想单单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去碾压那些你看不起的“书呆子”,绝不是一个好的念头。并且,在所有专业类别上,老师们更希望招到专业与文化课水平都较高的学生,很多学校的录取方式也说明了这一切。就算揪着学生的耳朵反复强调,“文化课很重要!”“千万不要丢下文化课!”,仍然有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以自己是“艺考生”为由,将这项硬性指标忽视了。

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优异的人总能在专业上也占有优势,这是因为那些学生很少虚度光阴,他们更懂得如何快速有效地展开学习和积累。要想单单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去碾压那些你看不起的“书呆子”,绝不是一个好的念头。并且,在所有专业类别上,老师们更希望招到专业与文化课水平都较高的学生,很多学校的录取方式也说明了这一切。就算揪着学生的耳朵反复强调,“文化课很重要!”“千万不要丢下文化课!”,仍然有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以自己是“艺考生”为由,将这项硬性指标忽视了。



我很看重那些不以“艺考生”自居的学生,不是因为这些学生自命不凡,非要与众不同,而是他们更加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很多年前,艺考还不这么普及的时候,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中那些来自于普通高中的普通高中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张白纸”,不正是考官们最希望招到的学生么。那时候,身为专家、教授的考官老师,能够为招进一个相中的学生四处奔走,专门为其降分,就是不希望埋没掉一个人才。



文章最后,无论你所学是何专业,无论你身在何处,希望你做一个不是“艺考生”的“艺考生”


觉得好看,就给我点个赞



New

名校冲刺

小五班名校冲刺班


作为多年来精于编导类专业小班的我们,马上要开始新一期的课程了。如果你想做不一样的“艺考生”,那就联系我们吧!

点击下方“立即报名”来咨询吧!!!



立即报名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