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光影百年——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

作者: 吴艳东     发布时间:2020-08-13     阅读数:3184

光影百年——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第四代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渐渐成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但是,客观地说,这批中青年导演毕竟被"十年文革"耽误了太长的青春年华,正当他们发誓要夺回"失去的青春"时,一群充满朝气和颇具创新意识的"第五代导演"又捷足登上了中国的电影舞台。
  第四代电影人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等。代表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郑洞天和徐谷明的《邻居》、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

QUOTE: 谢飞

谢飞.jpg    谢飞,著名电影导演,1942814出于陕西延安,原籍湖南宁乡。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导演系主任,副院长,并担任中国电影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国际影视学校中心,国际学术组织理事等职务。1986—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讲学并考察,曾出任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第四届国际学生电影节的评委。
   1978年,他与人合作导演了故事片《火娃》。1979年与人合作导演的影片《向导》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1983年,谢飞执导影片《我们的田野》,这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在该片中,他的艺术思想之一——理想主义开始反映出来,他以知识青年陈希南等人的坚定和执着来展现,颂扬理想主义,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现实主义的沉重感,而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和人民精神面貌的赞扬。
   1986年,谢飞导演了他的女性作品《湘女萧萧》,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童养媳命运的影片,在影片拍摄中,谢飞力求做到现代美学追求与传统的叙事方法相融合,用清新明快的抒情调子,弹奏了一曲古老而富有新意的歌,影片以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于1988年获法国第四届蒙特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第二十六届西班牙圣塞巴斯提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
   1989年,谢飞的又一理想主义作品”——《本命年》问世,这是一部悲剧样式和写实风格的艺术片。影片反映了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青年个体劳动者的心态,寓意深刻,人物刻画鲜明生动,于1990年获第十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1991年,谢飞担任总导演,拍摄了反映西藏地矿工作者生活的影片《世界屋脊的太阳》,像他们这样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新成就、新面貌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少有的。

《香魂女》海报
《香魂女》海报.jpg
   1993年,谢飞的又一部女性电影轰动了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这就是夺得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中国影片《香魂女》,影片中,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村妇女饱经坎坷的不幸命运,也展示了她们纯洁、辛勤和坚强的本色。连续数次在国际上获奖,证实了谢飞的导演才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1995年,谢飞执导影片《黑骏马》,这是一部抒情诗电影,它既有对草原的赞美,也有对苦难的描绘,影片画面优美,节奏明快,讴歌了伟大的母爱,抒发了主人公内心的困惑,失落和负疚。影片清新,流畅,生动感人。同年,谢飞获得第1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从影三十多年来,谢飞不为风潮所动,不做追风赶潮之人,他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执著地追求自己选定的艺术目标,形成了自己的艺术 思想和艺术风格。他勤于学习,善于借鉴,这也是他屡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谢飞不仅要教授学生,培养电影导演人才,还要继续拍片,并且还要经商,但他经商不是为了拍一些赶时麾的商业片,而是借于商人们 的资助,支持中国的艺术电影。
   主要作品:
   《下班前后》 黑白短故事片,毕业作品,任导演,1965
   《青春红似火》 独幕话剧,任导演,1966
   《郭嘉宏》 四幕话剧,任导演,1967
   《向阳湖畔》 五幕话剧,任导演,1972
   《杜鹃山》 彩色京剧艺术片,任导演助理,1974
   《海霞》 彩色故事片,任副导演,1975
   《火娃》 黑白故事片,任导演与编剧之一,1978
   《向导》 彩色故事片,任导演之一,1979    80年政府优秀影片奖
   《青春劫》 故事片剧本,任编剧,1980
   《我们的田野》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导演与编剧之一,1983
   《湘女萧萧》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任导演之一,1986    88年法国蒙坡里埃电影"金熊奖;88"西班牙"·塞巴斯提安电影节"·基科德"奖;93"生力杯"人道主义电影奖
   《本命年》 彩色故事片,任导演,1989    90年第四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个人成就"银熊奖"9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世界屋脊的太阳》彩色宽银幕故事片,任总导演,1991   1991年政府优秀影片奖
   《香魂女》 彩色故事片,任编剧兼导演,1992   93年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93年政府优秀影片荣誉奖;93年上海电影影评人十佳电影奖;93年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最佳编剧奖
   《黑骏马》 彩色故事片,任导演,1995   9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

 

QUOTE: 郑洞天

郑洞天.jpg    郑洞天,电影导演,电影教育家。河南罗山人,1944510生于重庆,在上海读中小学,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导演协会秘书长。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系统地攻读电影专业知识,在校期间,正值世界电影革新的潮流,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学术讨论活动,为郑洞天以后的创作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6年,正准备毕业时,文革开始,他被迫放弃了创作。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过文学编辑,导演助理等工作,工作中,他尽心尽力,不断向沈浮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汲取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精华。1976年,郑洞天调回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并从事电影创作。先后与谢飞等合作导演了描写苗族少年的儿童故事片《火娃》和描写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为捍为祖国的尊严的故事片《向导》等片。后者获得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1年,郑洞天与徐谷明合作导演了影片《邻居》,该片可以说是郑洞天在导演创作上的一次突破。影片通过一群真实可信的人物群,反映了改革时期的人们对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理解和表现,如何反映出普通人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正是郑洞天在该片中得以突破的实践。由于该片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有创新突破,获得了1982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影片被视为第四代导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确立了纪实美学的风格。

《鸳鸯楼》海报
《鸳鸯楼》海报.jpg
   1987年,郑洞天又导演了一部反映城市大龄青年婚姻状况的影片《鸳鸯楼》,作为电影学院的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色的表现。因此,在此片中饰演六对大龄青年夫妇的演员都是该院的学生,这也是郑洞天的一次尝试,因为做导演要尽量发挥演员的潜力,调动演员的演技,让演员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获得观众的称赞,《鸳鸯楼》又一次获得成功,继《鸳鸯楼》后,郑洞天又导演了影片《秘闯金三角》,并担任编剧之一。 1992年,郑洞天导演了描写作曲家聂耳的影片《人之初(1992)》,该片编剧和郑导演并没有去找音乐家的诞生这样的题目,而是把影片定位在人之初这一最普通而又最关键的人生点上。影片里充满了生动精致的故事,没有长篇的说教,但让人看了就能明白怎样做人,影片公映后,观众们都纷纷表示:所有的妈妈都应该看看这部影片。《人之初》获1992年第一届长春电影节银奖,第五届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童牛奖最佳影片奖和评委会导演奖以及第十三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此后,郑洞天又先后拍摄了《刘天华》、《台湾往事》等影片。著有《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仅仅七年:19791986中青年导演探索回顾》等。

 

 

 

 

《台湾往事》海报
《台湾往事》海报.jpg
   郑洞天除了担任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还曾担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这使他比一般的电影学者更能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到电影作为工业的基本特性以及电影作为工业对个人化电影创作的巨大制约(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郑洞天任电影学院教师以来,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合格的导演人才,并且他在电影评论、电影艺术创作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建树,他的评论文章,论文在电影界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还做为评委参与了电视剧飞天奖和电影金鸡奖的评选活动。

《郑培民》海报
《郑培民》海报.jpg
   主要作品:
   《向导》(联合导演)1979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邻居》(联合导演)1981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第2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人之初》获第5届童牛奖最佳影片奖、评委会导演奖;《故园秋色》获第4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台湾往事》获第10届华表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故事片奖;《郑培民》获第11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邻居》剧情简介:
   演:郑洞天 徐谷明
   剧:马林 朱枚 达江复
   演:冯汉元 郑振瑶 王培 王憧 黄凯
《邻居》.jpg
   在建工学院一幢筒子楼教职工宿舍里,住着学院的党委书记袁亦方、学院顾问刘力行、讲师章炳华、青年助教冯卫东、校医院大夫明锦华和水暖工喜凤年。这几户人家在一条又黑又窄的楼道里做饭,十分拥挤。
   市里落实政策,分给老刘、老袁各一套单元房。搬家那天,章老师的小女儿意外烫伤,房管科长不肯用给老袁搬家的汽车送孩子上医院,惹出一场争执。老袁一搬走,邻居们都想把他搬出后的空房要来作公共厨房。为这事,喜凤年跑上跑下,疏通关系。
   不料那间房却被老袁和吴科长给了新调来的省委部长的侄子陆小兵,结果喜凤年和吴科长争吵起来,还动手打了他,喜因此受了处分。老刘看到这一切,主动提出不搬新居,换袁亦方腾出的房子给群众当公共厨房。
   老刘抗战时期的老朋友、美国女记者艾妮丝女士来华访问,点名要求到刘力行家做客。老袁想出了个弄虚作假的主意,让老刘在他的新居会客。由于毕竟不是老刘自己的家,因此笑话百出,误会丛生。艾妮丝也看出了其中的奥秘,老刘索性请艾妮丝来到自己真正的家。
   这时,公共厨房正在会餐,外国客人为聚会增添了欢乐。艾妮丝拿出相机,拍摄下这充满友谊的欢乐场面。照片在一本外国杂志上发表了,老袁看到后深为不满,认为丢了中国人的脸。
   与此同时,他决心缓建居民楼,在春江饭店的工程里,加进一个附属工程,对外说是春江饭店协作单位的宿舍楼,实际上是为领导干部盖高级住宅。消息传出来,人们议论纷纷。正在住院的老刘得知这一情况,溜出病房,去找老战友市委书记方达陈述意见。这时,方达又接到一封署名明玉朗的揭发信,证实春江饭店的附属工程确属高级住宅。
   方达托老刘寻访此人,经了解,老刘才知道明玉朗正是女儿的男朋友、明大夫收养的弟弟,他靠自学曾考上了建工学院研究生,因为在"文革"中受骗上当,参加过打砸抢,没有被录取,目前又要为揭发信一事被下放到山沟沟里去。老刘当面指出老袁私盖高级住宅的错误,又赶到码头为明玉朗送行。很快,市委会议决定春江饭店的附属工程下马,建设重点放在解决群众的居住问题上,明玉朗也被建工学院录取为研究生。
   第二年春天,人们又在公共厨房聚餐,这次是庆祝乔迁之喜,邻居们举行告别宴会。这时从北京开会归来的袁亦方赶到,捎来在京治病的老刘送给大家的礼物和一封贺信,信中对每个人都关心到了,唯独没有谈到他自己。人们无限惦念重病中的刘力行。
   影片直接接触了当今社会极其敏感的住房问题,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创作者以其强烈的责任感,对社会弊端给予揭露、鞭挞,展示了人们刻苦耐劳、坚韧不拔、正直善良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人们为消除社会弊端而进行的艰巨斗争。
   该片吸取了现代电影中追求生活化的艺术手法,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真实、朴素、自然、它不强调单个镜头的含意性设计和蒙太奇句子的隐喻性,而追求镜头运动和组接的随意性,造成了一种不间断的生活流程感。在音响的处理、布景道具设计方面,也体现了纪实性的美学追求。
   影片着力勾勒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既有苦恼,又有欢乐,既有怨恨和牢骚,也有希望和追求,既有弱点和缺陷,又有美好的心灵。

 

QUOTE: 张暖忻

张暖忻.jpg    张暖忻,中国电影女导演蒙古族。生于1940年,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呼和浩特,4岁随父母迁居北京。195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4曾赴上海给桑弧、谢晋等导演做助手,1977年,与丈夫李陀等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李四光》(原名《沧桑大地》),并被搬上银幕;1979年与李陀合写论文《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和电影剧本《李四光》。1981年自编自导处女作《沙鸥》,影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她本人获1981年第三届金鸡奖导演特别奖。之后又执导拍摄了影片《青春祭》,获香港国际电影节1985年十大华语片奖和法国赛特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被认为是新时期中青年导演中的重要代表人物。1985年赴法国进修一年。回国后在中法合拍的《花轿泪》(闺阁情怨)中任中方导演。19881990年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艺术室主任,执导《北京,你早》获1989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香港国际电影节十大华语片奖。1990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95528患癌症逝世。

《青春祭》海报
《青春祭》海报.jpg
   张暖忻是纪实美学最早的实践者。她的几部作品,显示了她在电影美学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鸥》中以新颖的电影语言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叙述形式,《青春祭》中营造的含蓄、饱满而又温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纪实风格显示出来的潜在激情,在中国艺术电影创作中是独树一帜的。
   代表作品:
   《沙鸥》,《青春祭》,《北京,你早》、《花轿泪》(中法合拍)、《云南故事》、《南中国1994
   《沙鸥》剧情简介:
   演:张暖忻
   剧:张暖忻 李陀
   演:常珊珊 卢君
《沙鸥》.jpg
   1977年,国家女排为准备参加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国际锦标赛,来到广州集训。训练馆内,女排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随队韩医生叫走了主力队员沙鸥。原来,沙鸥的腰部有严重损伤,必须马上离队休养,但沙鸥表示她要用生命去赢得这次国际比赛。她没有退却,反而加强了锻炼。可在出国人员服务部,她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不在队列中。这时,沙鸥的母亲和未婚夫、国家登山队员沈大威从北京赶来。母亲认为沙鸥年纪已大,应及早退出运动队和沈大威结婚,沈大威却支持她把腰治好去迎接比赛。经过老中医的精心治疗,沙鸥坚持着严格的训练,她终于被批准参加比赛了。国家女排在世界体坛上经过激烈争夺,在决赛时以两分之差输给了日本队。沙鸥感到无比痛苦,一个人在浴室内痛哭起来。在返回祖国的轮船上,沙鸥将个人所得的银牌丢入大海,韩医生劝她不要太难过,沙鸥说:人没有目标就无法生活下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银牌。回到北京,沙鸥决定结婚了,她决心当个后勤部长,支持沈大威登上顶峰。国家登山队再次登上珠峰的喜讯传来,沙鸥高兴异常,幸福地筹备着婚事。不料,体委干部送来噩耗,沈大威在返回基地途中遇上雪崩牺牲了,沙鸥极度痛苦。她徘徊在圆明园的遗址,回忆起当年她和沈大威来这里游玩的情景。为了国家民族的荣誉,她的精神变得坚强起来。在红黄相间的秋叶之中,她似乎又听到了当年练球场上那激越人心的拼搏声。她重返排球场,当上了女排的教练。经沙鸥培养的年轻一代女排运动员参加了亚运会,双腿瘫痪的沙鸥在疗养院的电视里,看到中国女排取得了冠军,她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影片努力反映一代青年新的心理气质,挖掘富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想、新人物。它抓住一代运动员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命运变幻的流程中,集中表现了她们对人生目标的追索与奋斗的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
   人们从沙鸥不断遭受打击,但仍然为实现目标而顽强搏斗的经历中,看到国家兴盛、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柱。该片选用非职业演员担任主角,没有矫饰、造作的痕迹,朴素、生动、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它以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叙述形式构筑银幕形象的根基,重意境轻情节,重人物轻事件,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寻找和发现电影艺术表现生活的新能力。

 

QUOTE: 黄蜀芹

黄蜀芹.jpg
   黄蜀芹,中国电影女导演。原藉广东番禺,193999生于上海。1959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64年毕业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场记、助理导演、导演。1996年兼任上海新文化影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天云山传奇》、《啊,摇篮》中任执行副导演,独立导演的影片《青春万岁》获苏联1984年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童年的朋友》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编导的《人 情》获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五届巴西国际影视录像节电影大奖--金鸟奖、法国1989年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公众大奖,1992年第七届美国圣(巴巴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我也有爸爸》获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印度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执导的电视剧《围城》获1991年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最佳导演奖,首届国际电视节金熊奖,全国电影厂优秀影视片评比一等奖。

《人 情》海报
《人 鬼 情》海报.jpg
   黄蜀芹一直在用她的作品来进行她的女性书写,开启了中国女性电影新纪元,从《人鬼情》(1987)的女性立场的行为外化到《画魂》(1993)中呈现的一个女性艺术家波折而绚烂的一生,女性的关怀跃然而出。这位中国影坛颇具个人魅力的女导演,并不是一个多产的导演,到目前为止,她只拍过8部电影3部电视剧,每一部都力求完美。

《画魂》海报
《画魂》海报.jpg
   主要作品:
   电影:《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人 情》、《画魂》、《我也有爸爸》
   电视剧:《围城》、《孽债》、《承诺》

 

QUOTE: 滕文骥

滕文骥.jpg    滕文骥于1944118出生在北京。从小受父母影响,喜爱音乐,中学时发起成立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话剧 。并在团里任演员。他的理想就是要献身艺术。由于音乐学院当时不招生,他便于1964年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64-196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进校不到两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被迫停课,但他坚信,总有一天人民还是需要艺术的,为此,他购买了大量的书籍闭门苦读。
   1969-1973年,进入解放军第65军锻炼;后被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担任场记,助理导演,但他一直梦寐以求能导演自己的影片。
   1973-1993年,就职于西安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78年,发生在北京的·运动震撼了他,他以音乐片的形式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生活的颤音》,并与著名导演吴天明合作,拍摄了该片,这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该片强烈地表现了青年人对理想爱情和真理的追求 ,出于对音乐的偏爱,滕文骥在影片中运用音乐语言刻划人物。较好地将电影语言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影片真实细腻,富有新意,获得了 好评,被文化部授予1979年优秀影片奖,滕文骥本人也荣获文化部1979年青年优秀创作奖。

 

 

 

 

 

《生活的颤音》剧照
《生活的颤音》剧照.jpg
   随后的几年中,他又先后参加了《苏醒》、《锅碗瓢盆交响曲》、《大明星》、《让世界充满爱》、《棋王》、《都市里的村庄》、《海滩》等影片的编或导,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如《苏醒》给人印象很朦胧,许多人都看不懂。因此,《苏醒》之后,他认识到电影创作不能离老百姓太远,于是,他有意地去工厂、农村体验生活 ,收集素材,创作出了《锅碗瓢盆交响曲》、《棋王》等较优秀的影片,这些影片都较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许多影片都拍得轻 松自然,真诚平易。1989年,滕文骥第一次踏上西北黄土高坡,就被那里质朴的民俗风情,汹涌奔腾的黄河所震撼;黄土地上老百姓的生活状 况促使他有了一种责任感;有一股强烈的创作激情,于是就有了影片《黄诃谣》,该片可以称得上是滕文骥的又一部成功的音乐片。影片里的 西北民歌,民族乐器的运用,显示了他对电影、对音乐的高度理解,也显示了他的导演才华。《黄河谣》是一部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所作为的影片,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获得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1990年加拿大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锅碗瓢盆交响曲》剧照
《锅碗瓢盆交响曲》剧照.jpg
   1989年,滕文骥被评为国家一级导演;
   1993年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导演了影片《曼荼罗》、《在那遥远的地方》、《香香闹油坊》、《征服者》等,其中《 香香闹油坊》和《征服者》可以算是商业片了,滕文骥在拍这两部片子时,注重好看,不追求写实效果,但影片的格调还是比较高的。
   1993年,组建北京创世纪影业公司任总经理,又当导演,又当制片,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北京深秋故事》,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1992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
   他是"第四代导演"中不断变换自己创作视点、变换创作风格的一位导演,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进取的导演。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滕文骥以其丰富的作品为新时期的影坛添加了亮丽的色彩。滕文骥在创作中关注人性话题,关注现实生活,同时也大胆地在电影语言上进行突破性的尝试。
   滕文骥导演的电影有艺术片,也有商业片,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片子,他都认认真真的拍。他坚持影片的大众化,真实性,风格虽然不同,但要真实可信,因此,他的片子多数都是纪实性的,对人物的刻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使观众感到自然诚信。
   滕文骥执导的影视剧:
   《致命的一击》、《关怀》、《春天的狂想》、《北京深秋的故事》、《香香闹油坊》、《征服者》、《在那遥远的地方》、《曼茶罗》、《黄河谣》、《霹雳行动》、《棋王》、《让世界充满爱》、《飓风行动》、《海滩》、《锅碗瓢盆交响曲》、《都市里的村庄》、《苏醒》、《生活的颤音》等20多部;他担任制片的影视剧有:《找不着北》、《签约季节》、《危情时刻》等。
   滕文骥获奖情况:
   1998年,他因导演音乐故事片《春天的狂想》,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
   1990年,他因导演故事片《黄河谣》,获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79年,他因编导故事片《生活的颤音》,获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
   1999年,由他导演的音乐故事片《春天的狂想》,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第19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女配角奖,及最佳影片等六项提名;
   1997年,由他担任制片的电视剧《危情时刻》,获全国公安系统金盾影视奖
   1995年,由他执导的影片《香香闹油坊》,参加日本琦玉县中国电影节;
   1995年,由他执导的故事片《征服者》,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比赛并入围;获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术奖;1997年,该片参加伊朗德黑兰国际电影节展览;
   1990年,由他执导的故事片《黄河谣》,获政府奖;并参加了香港国际电影节展览和瑞典哥德堡国际电影节展览;
   1989年,由他执导的故事片《棋王》,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5年,由他执导的故事片《海滩》,参加华盛顿国际电影节展览;
   1980年,由他编导的故事片《生活的颤音》获文化部政府奖

 

 

 

 

 

 

 

 

 

QUOTE: 黄建中

黄建中.jpg    黄建中,中国电影导演,祖籍福建晋江县,1941年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1948年回国。1960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师从崔嵬、陈怀皑。曾任场记、副导演、导演。黄建中参与联合执导的电影《小花》获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黄建中其后的一系列作品在形式和艺术表达上探索大胆,作为十分活跃的第四代影人,黄建中以其独特的创作参与了80年代中国新电影语言开拓者的行列。90年代,黄建中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归于平实的表达,并在作品中保持着特有的艺术张力。

《大鸿米店》海报
《大鸿米店》海报.jpg
   主要作品:
   《小花》(联合执导)、《如意》(1982年)、《良家妇女》(1985年)、《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1986年)、《贞女》(1987年)、《龙年警官》(1990年)、《过年》(1991年)、天生胆小(1994年) 、《大鸿米店》(1995年)、《我的1919》(1999年)、《银饰》(2005年)
   除了电影之外,黄建中导演还导演了《笑傲江湖》、《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海棠依旧》、《越王勾践》等200多部集电视剧。
   黄建中还发表了多篇电影理论、评论文章,有《从电影的艺术容量谈视觉元素》、《人、美学、电影》、《日常生活元素的聚合体》、《电影应该是电影》等。

《银饰》海报
《银饰》海报.jpg
   获奖情况:
   《小花》获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龙年警官》获第14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过年》获第15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大奖及最佳女演员奖、台湾中时晚报大陆电影推荐奖;
   《如意》获新时期人道主义优秀影片奖;
   《良家妇女》获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评委奖、第18届西班牙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印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该片在国际电影节先后获八项奖。
  
   《小花》剧情简介:
   演:张铮 黄健中
   剧:前涉
   演:唐国强 王佳宁 陈冲 曹卜敏 刘晓庆
《小花》.jpg
   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个夜晚,刚刚出生不久的赵小花,因家境贫穷无力抚养被卖了出去。与此同时,因革命暴动失败,革命者董向坤和妻子周医生被迫转移,伐木工人何向东将他失散的女儿董红果送到赵小花家中寄养。为使她免遭敌人毒手,董红果从此成了赵永生的妹妹——赵小花。几年后,小花的养父母惨遭保安司令丁波恒杀害,小花与哥哥赵永生相依为命。后来,赵永生为躲避抓壮丁,被迫逃跑并参加了革命。1947年,解放军来到了桐柏山区,已经18岁的赵小花,在寻找哥哥时遇到团部卫生队的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周医生十分同情、疼爱赵小花,收她做了干女儿。赵永生的亲妹妹被卖以后,又被何向东赎出收养,取名何翠姑,在艰苦的环境和斗争中,她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女英雄。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翠姑负责护送身受重伤的赵永生。然而,她并不知道担架上抬的正是自己的亲哥哥。攻打县城的战斗中,赵小花意外地遇到了哥哥。不久,赵永生被派回家乡大兴营做群众工作,身为区长的何翠姑也来到了这里。小花惊奇地发现翠姑很像自己的妈妈(养母),随即告诉了哥哥。于是,赵永生向翠姑谈起亲妹妹被卖的经过。翠姑对自己幼时的经历一无所知,怀着对赵永生的同情,她答应帮他找到亲妹妹。当翠姑向养父何向东谈及此事时,何向东悲喜交集,向她揭开了真假赵小花的谜底。永生、小花、翠姑三兄妹经过战火的洗礼之后团聚。董向坤和周医生也终于与失散了17年的女儿团圆。
   影片根据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改编。它把战争推到后景,把战争年代里人民的生离死别作为主线,在人民革命的背景上,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
   影片较早地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上进行了尝试,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了广大观众。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法和时空概念,不按情节的逻辑叙事,而是将兄妹三人的情感以及他们意识中的闪念和回忆相互交织、穿插,以表现剧情。它表达了创作者对生活独到的认识,不拘泥于实际生活,注重从情感和意境人手,追求更深刻的真实。它采用黑自片和彩色片互映互衬、以意识流的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利用电影声画对立和对位的关系来组接情节等手段,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该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获1980年第3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陈冲)、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获南斯拉夫1980年第9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陈冲)。

 

QUOTE: 吴贻弓

吴贻弓.jpg    吴贻弓,中国电影导演。生于杭州。1960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历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导演助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厂长,上海市电影总公司总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局长。他的作品,能够和谐地运用电影艺术语言,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塑造了富有特色的人物,影片具有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和精巧、细腻的艺术构思,意境深邃,韵味隽永,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导演的影片《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城南旧事》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1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阙里人家》获1992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当这首悠扬的歌曲响起,人们就会想起那部永远经典的电影——《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吴贻弓1982年的作品。
   希望和平的贻弓
   吴贻弓,浙江杭州人,出生在1938年的重庆,那年正是抗日战争的第二年。长辈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给他取名贻弓;贻,有收起来、藏起来的意思,贻弓,就是把兵器收起来,意即希望和平。吴家的祖辈、父辈都是商人,在吴贻弓之前家里没有人从事艺术。但是他的父亲在杭州上中学时遇到一位非常有艺术修养的老师,就是后来影片《城南旧事》中《骊歌》一歌的填词者——李叔同先生。受李叔同的影响,吴贻弓的父亲也喜爱文学艺术,喜欢电影。少年吴贻弓也就随着父亲开始接触电影。那时他在家里用鞋盒、手电筒、玻璃纸自制放映机,在自家墙壁上放映画片,已经是个像模像样的小导演了。
   大导演的超级助理
   1956年,吴贻弓中学毕业,他拿到的大学招生指南最后一页有一所当年新建的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这所学校比一般院校提前3个月招生,吴贻弓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同时还报考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来这两所学校都发来了录取通知书。父亲虽然培养了他对电影的兴趣,但是却不支持他从事这项事业。父亲很固执,要求他上复旦,母亲却很开明,尊重吴贻弓的个人选择,最终他遵从于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电影。电影学院毕业后,吴贻弓做了19年的导演助理。跟着沈涪、郑君里、孙瑜等大导演做助理,学到很多东西。他们都觉得吴贻弓这个助理不错,可以独当一面。所以这个助理一当就是6年,得到了超级助理这样一个带有调侃味道的称谓。

《巴山夜雨》海报
《巴山夜雨》海报.jpg
   一气冲天的《巴山夜雨》
  文革后的1978年,吴贻弓已进入不惑之年,也终于开始了自己独立导演的生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的短片处女作《我们的小花猫》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青年创作奖。次年,在吴永刚总导演的提携下,吴贻弓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真正意义的第一部故事片《巴山夜雨》。影片以独特的抒情意味和散文风格奠定了吴贻弓的审美追求,真正形成了吴贻弓关注人性、注重情感的诗化电影风格。有评论说他开创了新时期散文电影的先河,《巴山夜雨》甚至被誉为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作品。吴贻弓凭此片荣获了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1983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这也是中国电影在新时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奖。同时,《巴山夜雨》也奠定了吴贻弓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地位。
   制造经典的《城南旧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当这首悠扬的歌曲响起,人们就会想起那部永远经典的电影——《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吴贻弓1982年的作品,它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表现童年往事的影片。吴贻弓运用蕴藉、清新、婉约、淡雅的散文风格,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简洁、凝练、含蓄的电影语言,精心营造了诗化的境界,以景托情,情景交融,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的眼光,展示了上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和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细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生动性格。影片在结构上也很创新,将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串联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这部成功的影片使吴贻弓获得了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和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话剧《十月西行》
话剧《十月西行》.jpg
   话剧处女作《十月西行》
   驰骋电影界多年的导演吴贻弓,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兵打造的《十月西行》中首次执掌话剧导筒。该剧将通过一个只身前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探望父亲的航天人女儿的经历,描述一代航天人的生活,由她带领观众走近神秘的航天人。
   还有什么样的西部是人们不知道的?《十月西行》中,吴贻弓将目光瞄准了陌生而遥远的西部,在诗化的风格中呈现不一样的人生。吴贻弓一路深入西部体验生活,包括前往神舟五号发射基地,在遭遇了沙尘暴、沙漠、戈壁等切身体验后,深刻体会到了西部的力量。那就是原始、神秘、太阳的热力、充满诱惑的丝绸之路……感受到如此丰富的生命能量,吴贻弓最后把这些都放到话剧之中,《十月西行》成为一代名导对自己展开的一个全新挑战!
   影协主席痛说金鸡奖
   2003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选举出第七届新领导,吴贻弓导演当选为该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现在有5500名会员,吴贻弓表示第七届领导们要着力发展金鸡、百花奖的品牌效应,发展新会员,促进国产电影质量的提高。对于一直被非议的金鸡奖,吴贻弓认为,金鸡奖是代表中国电影艺术与技术的专业奖,这个特点将更进一步得以强化,金鸡、百花、华表各司其职,方能百花齐放。要通过金鸡奖提高国产影片的艺术水准,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基础。但是这位老影人也明显地感觉到了金鸡的不足。从戛纳到柏林,从威尼斯到奥斯卡,国际影坛很多奖项对市场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但是金鸡不仅频频下双黄蛋甚至三黄蛋,很多获奖影片甚至没有机会进入院线和普通观众见面。这个问题明显是吴贻弓心中深深的伤痛,头发花白的他每当言及此处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语速:我承认,金鸡的权威性确实因此而下降很多……上个世纪80年代我当评委的时候常常为了一个奖项争论不休,有次在南宁甚至争论到凌晨4点。其实到现在谁拿最佳都无所谓了,这让我很想退回到金鸡坚持学术立场的年代——当届评委的认知水平就是绝对的主心骨。
   主要作品:
   《我们的小花猫》、《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巴山夜雨》(曾荣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城南旧事》(曾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思想奖)和《阙里人家》(广电部1992年优秀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 等。
   《城南旧事》剧情简介:
   演:吴贻弓
   剧:伊明
   演:沈洁 郑振瑶 张闵 严翔 张丰毅
《城南旧事》.jpg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 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 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 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 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 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 ,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电影《城南旧事》的叙事美学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182001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编剧署名伊明。伊明是老编剧、老导演,生于1913年,笔名阮潜,曾导演过《无形的战线》(1949年)、《革命军中马前卒》(1980年)。 小说作者林海音祖籍台湾,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5岁时随父母到北京,居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回台。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青年时代,并在北京结婚生子。北京对于她,就像是第二个故乡。《城南旧事》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林海音对北京那段童年生活的回忆。她说: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小说由五个片段组成,连缀成一个长篇。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改变,由解放台湾和平统一1981年,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其中第二条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改编一个台湾作家的作品就成为可能,而且还具有统战的意义。老导演伊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看到《城南旧事》这本小说,很喜欢,于是改编为剧本。后来,伊明将剧本交给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陈荒煤觉得很不错,就推荐给上海,上海电影制片厂就找了吴贻弓。吴贻弓当时刚刚开始独立导演,拍了《巴山夜雨》及《小花猫》两片。吴贻弓看了剧本后,要求看原著,看了原著,非常喜欢,表示如果要他拍,他要重新编。后来吴贻弓重新写了一份导演工作本,为了尊重前辈,编剧仍用 伊明 先生的名字。 吴贻弓非常忠实原著,他特别研究了林海音的前言、后记,从那里总结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把握住电影整体的韵味。1983年拍完电影后,吴贻弓写了一篇《童年的梦—————我和城南旧事》,说:“……我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这一年来,我像是醒着,又像在梦里,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又清晰的呼唤,我看见了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就这样,我把小说《城南旧事》搬上了银幕……但愿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就像小说曾给人们带来过的那种纯真、质朴、含蓄而隽永的美的享受一样。由于当时两岸隔绝,林海音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由她小说改编的电影,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她大儿子的家中看到。当时她就很喜欢,认为它拍出了原著中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这部电影放映后,屡次获奖,如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第十届厄瓜多尔国际电影二等奖赤运奖。中国台湾《世界电影》评选它为80年代大陆最佳影片。 电影《城南旧事》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散文风格,评论界称之为散文化的电影。电影属于戏剧艺术,一般而言,戏剧更讲究矛盾冲突,讲究戏剧效果,要求情节有高潮和逆转。但所谓法无定法,艺术的突破有时候往往是对某些成为模式的艺术套路的背叛;而且,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经常可以互相串门,吸收各自的长处。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突破,才有永久的生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处于创新的潮流中的,这很大的原因是对5070年代形成的文学艺术规范的一种反叛。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赋予了作家更多的创作自由,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不再是那种附庸关系;另一方面是在审美规范上,要突破过分强调情节戏剧冲突,强调斗争的创作模式。当时在诗歌上,有所谓的朦胧诗,在小说上,有意识流诗化小说,而在电影上,则有《城南旧事》以及后来的《黄土地》。总的来看,这是一个非情节化的潮流。 就电影《城南旧事》而言,它的散文化风格却是来源于小说本身所有的风格。在现代小说史上,这种散文化的抒情风格的小说也是有历史的,最早的可以溯源到鲁迅的《故乡》,然后是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只是这一类小说在5070年代逐渐式微。汪曾祺曾说过:小说和散文之间,只有薄薄的一面篱笆,是经常可以突破的。这类带有散文和抒情色彩的小说是有着特别的审美味道的,它在小说《城南旧事》中就表现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共同的文体特征是回忆。我们知道,回忆并不就是对往事的真实的再现,由于时间的距离,由于回忆者心态情感的变化,总是对往事有所增删,并融进了回忆者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这些,就是造成其独特审美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南旧事》同样也是回忆性的,前面说过,林海音写这部小说的强烈动机就是她对北京童年往事的想念,这想念中又带有一丝乡愁。台湾的评论家这样评论:她描写取材并非她真正的故乡台湾,倒是她长大成人的地方———北平。她和曼斯菲尔德一样有满腔的乡愁,这乡愁并非由台湾而引起的,正相反,她的乡思却针对北平而发起的!这乡思是如此浓烈扰人,她不得不倾吐她对北平的爱慕与饥渴。事实上,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吴贻弓导演,他在阅读原著时,正是这种童年的回忆让他激动,调动了隐藏在他内心多年的温馨而美好的童年记忆,从而激发了导演的创作冲动。应该说,这回忆既是林海音的,同样也是吴贻弓的。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同样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回忆同时又是对北京的回忆,而老北京也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心里一个温暖的地方,那胡同、水井和叫卖声同样也都具有了一种美学上的含义。所以,这种回忆,既是林海音吴贻弓的,同样也是广大观众的。 与这种回忆的美学相伴的,是电影的叙述角度,那就是童年视角。视角的转化,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效果,一个孩子眼中的北京和一个老人眼中的北京,是不一样的。老人眼中的忧愁和世事的艰难,孩子未必明了,但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忧愁,却另有一番特别的意味。它少了一些直白的愤怒,却多了一份含蓄和疼痛。一般我们都会倾向于性善论,将童年看成是善良、天真和美好的,会更多地看到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对立。而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这中间的反差正是这种视角的美学含义所在。一方面,童年的视角和思维虽然有时候并不真实,但却是有诗意的。比如电影中英子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她并不满意爸爸赶狼呗的回答,而说是骆驼要走远道儿,怕一个人儿,所以挂个铃铛,丁丁当当的,又好听又热闹。另一方面,以童年视角来看成人世界,成人世界的痛苦和不幸通过善良和天真的眼睛的过滤,更有一种哀愁的美学力量。比如关于秀贞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很悲惨的家破人亡的故事,但在电影中故事很大部分是秀贞对英子断断续续叙述出来的。一个是疯子,没有正常的悲伤,一个是小孩,还不理解故事的悲伤,所以叙述起来表面上显得很平淡,像叙家常一样,但观众是有正常思维的,所以就能从平淡中读出悲伤。这样的悲伤是加倍的,这就达到美学效果了。最后是两种视角的相互交叉,表面上看是童年的视角,其实内在里却是大人的回忆视角。比如电影中的《骊歌》和《我们看海去》,从童年角度来看,这《骊歌》是小学毕业时唱的歌,但其中分离的愁绪却显然是离开北京几十年后才能有的;而《我们看海去》这篇小学课文,它所具有的感染力,显然也只能是几十年后的作者才能感受到的。 散文化、回忆和童年视角是电影《城南旧事》在艺术上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金鸡奖给它的评语是:在探索电影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果将韵味看成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这样的评语是恰如其分的。

 

QUOTE: 吴天明

吴天明.jpg    吴天明(1939— ) 1939125生于陕西三原县,原籍山东莱芜,中学时,吴天明没有象他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喜欢理工科,而是对文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次在观看前苏联影片《海之歌》,被电影艺术的神奇魅力所迷住,并下决心将来要从事电影工作。为此,他阅读了大量有关电影的书籍,并想尽一切办法观看电影,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新鞋来换取电影票。
   1960年,高中未毕业就报考了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训练班,并在影片《巴山红浪》里扮演一个农村青年。1962年训练班结业后,留在西影演员剧团作了一名演员。当电影演员并不是吴天明对电影艺术的最高追求,他开始向电影导演的目标奋进。
   1974年,他参加了《红雨》的拍摄工作,在著名导演崔嵬的关怀的指导下,他学到了许多导演艺术知识,也学到了老导演身上那种对艺术的执着感和责任感,1974年进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导演专业班(后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1979年和1981年两次与著名导演滕文骥合作拍摄了故事片《生活的颤音》和《亲缘》。 其中《生活的颤音》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本人获青年优秀创作奖。
   1983年独立执导了故事片《没有航标的河流》,该片于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夏威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这可以说是西影厂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吴天明的名字从此在电影界,在观众中震响。

 

 

 

 

《没有航标的河流》剧照
《没有航标的河流》剧照.jpg
   1984年,他执导的影片《人生》又获得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显示了吴天明的导演才华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了。

《人生》海报
《人生》海报.jpg
   到八十年代末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吴天明继续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探索。1987年执导的《老井》,从表层看讲述的是八十年代初太行山深处农村青年孙旺泉带领材人打井的故事。然而打井总体上是一种象征。祖祖辈辈打井不止,死伤无数,但仍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原始,落后,顽强,坚韧,具有无坚不摧的生命力。在影片中,吴天明大胆启用干摄影的张艺谋出演男主角孙旺泉,人们都担心不会成功,但吴天明运用他高超的导演技能挖掘演员的潜在素质,成功地拍摄了《老井》。影片先后获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奖及十部优秀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等四项奖、第七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和东西方中心奖提名、1988年第11届意大利大萨尔索国际电影电视节一等奖、第八届香港十大华语片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
   90年代初,吴天明辞去厂长职务去了美国,在美国他看了近千部影片,学到了不少东西,导演水平有了更高的升华,1994年,吴天明回到中国,执导了回国后的第一部影片《变脸》,这是一部蕴含着人间真情,单纯而温馨的影片,影片通过一个老艺人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表达了人间的真善美,这一次,吴天明又获得了成功,《变脸》获得1995年华表奖最佳对外合拍片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首席执行官》海报
《首席执行官》海报.jpg
   吴天明的影片都有着较深的内涵和深度,温厚而朴实,他拍的影片虽不多,但几乎每部都得了国内或国外大奖,这说明了吴天明对题材的选择是认真慎重的,这也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良心,爱心和责任感,也显示了导演的才华,修养和视野。回国后的吴天明认为,中国电影太缺少阳刚之气、大气、正气了,他要拍一些能够体现中国人的精神,风骨、正气的,表现、反映真善美的电影,来鞭打社会上的丑恶的现象。如影片《变脸》和他的第一部电视剧《黑脸》就是该类作品。
   吴天明的导演风格凝重、厚实,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以对人民对土地的深情处理题材,刻划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既融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充溢着新的艺术方法,并透视出他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吴天明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也是一位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在他任西影厂厂长期间,大胆启用了张艺谋、周晓文、黄建新、顾长卫等一批有艺术造诣的新人,并把他们推上了辉煌的顶点,使他们成为国家级、国际级的人物,至今,这些弟子们对他们的恩师仍然充满着感激之情。
   主要作品:
   1996年电视剧《黑脸》
   2002年电影《首席执行官》
   1999年电影《非常爱情》
   1994年电影《变脸》
   1987年电影《老井》
   1984年电影《人生》
   1983年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
   1981年电影《亲缘》
   1979年电影《生活的颤音》
   《老井》剧情简介:
   演:吴天明
   剧:郑义
   演:张艺谋 梁玉瑾 牛星丽 吕丽萍 解衍
《老井》.jpg
   根据郑义同名小说改编。
   黄土高原的老井村祖祖辈辈打不出一眼井,老年人把打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人身上。容貌俊秀的农村姑娘巧英,高考落第后回乡务农。她热恋着同村小伙子孙旺泉。俩人有着向往山外世界的共同志向。但万水爷为了给旺泉的弟弟换娶新的钱,硬要他做年轻寡妇喜凤"倒插门"女婿。为此,巧英、旺泉决定离家出走。万水爷大怒,砸锅摔罐,硬是将二人拦住。正在这时,旺泉爹被炸死在井下。迫于家庭压力,旺泉只好答应去做倒插门女婿。为了让家乡人喝上水,旺泉把全部精力都投在打井上,在省水利局孙总工程师的推荐下,旺泉参加了县办水文地质学习班。学成归来,他与巧英、旺才等年青人风餐露宿,终日颠簸在群山之中。老井村历史上第一口以科学方法测定的井位终于破土动工。正当全村人日夜奋战的关键时刻,出现了塌方事故,旺才牺牲了。巧英和旺泉被土石封在井下,在生命可能随时被夺走的情况下,他们终于做了一次夫妻。不久,他们被救上地面。旺泉出院后又继续带领大家打井,资金没有了,万水爷带头捐出自己的棺木,喜凤也将自家的缝纫机捐出来,村民们踊跃捐献。巧英托人将自己准备的嫁妆全部捐出来,独自走出这万重大山,去寻找新的生活。井,终于出水了。村民们集资刻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千古流芳"和《老井村打井史碑记》。刻上了老井村几百年来为打井而死去的一长串祖辈的名字,让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千古流芳!
   由吴天明导演的《老井》完成于1985年,是对中国电影有着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片中的男主角——孙旺泉是由张艺谋扮演的。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处一个山西的山村中。在这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山村中,世世代代的人想方设法要在干旱的土地上打出一口真正的有水的井来。为了这个希望,老井村祖祖辈辈的人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辛劳,有人甚至因此献出了生命。可是人们打出来的,只有一口又一口的干井。直到一个名叫孙旺泉的年轻人改变了这似乎无法改变的命运……
   影片从老井村村民们的生活入手,在一开头就表现了村民们看戏的热闹场面。之后的镜头对准了旺泉和巧英:两人一同挑水,一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一同与伙伴们对山歌……这一切都表现出了旺泉和巧英之间不寻常的亲密关系。然而,此时旺泉的父亲却瞒着他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发现了真相、本想逃走的旺泉被他爷爷抓了回去。不久后,旺泉的父亲在打井时意外死去。因为是父亲答应的婚事,所以旺泉不得不抛下巧英,当了段家寡妇(吕丽萍饰)的丈夫。婚事后不久,老井村就与西门村因一口井发生争执,进而发展为械斗。旺泉为了保护东泉井不被掩埋,不慎跌入井底受伤。这件事惊动了县政府,政府派来专家考察当地地形并给老井村提供了一个到县城学习地质的名额。得知旺泉被选上学习后,旺泉的爷爷十分激动,并且鼓励旺泉一定要给村里打一口井。学成归来后,旺泉目睹了村里因为缺水遭受的苦难。村支书找到旺泉,表明了一定要打出一口井的决心,并告诉旺泉自己已孤抛一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旺泉的身上。面对着复杂的地形和种种困难,旺泉完成了勘察并开始了打井的工作。可是在有有条不紊的工作中,井壁突然坍塌,旺泉的弟弟旺才因此丧生,旺泉和巧英也被困在了井下。事故发生后,政府资助了老井村打井设备和两万块钱。在完成工程仍需两万块钱的情况下,村支书、旺泉的妻子和巧英等人的无私的行为感动了村民们,老井村的井终于打成。而井前的石碑上,铭记了历史上所有为了打井而失去生命的老井村人。
   电影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此人们的着装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太陌生。而淳朴的山村和山村人,也被朴素的表现了出来。片中大部分的画面,色彩都是丰富、饱满而柔和的。大量摇镜的运用,使影片的视角更生活化,真实地模拟了人的视觉。同样地,众多描写山村生活的镜头也为影片增添了生活感,剧情在日常生活中推进,自然、流畅、毫不做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各人物间的关系。尤为突出的是旺泉和巧英之间的关系。从开始的亲密无间到旺泉结婚后的尴尬,再到后来两人一同被困井内的惺惺相惜,可谓十分微妙。其中巧英对旺泉是有爱有恨,爱恨交加——旺泉抛弃了她;却又时时流露出对旺泉的关注和关心。而旺泉也始终无法割舍对巧英的这一份感情。
   纵观整部影片,并没有很多冲突,但冲突出现,大概立刻就十分激烈。例如:旺泉的父亲孙来福放炮打井时被炸死;因争夺东泉井而爆发的老井村和西门村之间的械斗;将近尾声时井壁坍塌导致的旺才的死。这些冲突共同的原因可归结为————水。对于生活不可或缺的水的需要,产生了这所有的冲突。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冲如,都只是起不同的形式罢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很难不被影片所震撼。尤其是结尾处的石碑,铭刻着一代代人的牺牲和努力。这时,打井已超越了它自身的含义;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是不屈从与客观环境的恶劣、不断拼搏、敢于挑战不公的命运并且永不言败的灵魂。
   《变脸》剧情简介:
   演:吴天明
   剧:魏明伦
   演:朱旭 周任莹 赵志刚
《变脸》.jpg
   二十年代的四川平原,江湖老艺人变脸王身怀绝技,妻子早逝,独生儿子天亡。因家境贫寒,他卖艺浪迹四方,以船为家,青猴为伴。变脸王恪守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古训,他的变脸绝活一直未传他人。但为了祖宗的香火得以延续,也为了一身绝活不至失传,他决意抱养一个男孩为孙。在人口市场上,他从人贩子手里买来一个八岁孩狗娃,狗娃十分勤快和善解人意,变脸王尽享了短暂的爷孙天伦之乐。 一个偶然的事件,变脸王发现狗娃竟是女孩所扮,他盛怒之下赶走了狗娃。在流浪乞讨途中,狗娃再次落入人贩子手中,被关在一座破旧阁楼上。狗娃冒险救出了被人贩子拐骗的三岁男孩天赐,狗娃萌生了一个好主意,给天赐找个好爷爷,给变脸王送去一个小孙子,以圆爷爷之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天赐原来是本地镇上首富文老太爷的外孙,警察已贴出悬赏寻人告示,变脸王一无所知。据人举报,变脸王以拐骗儿童罪锒铛入狱。在重刑逼供下,他屈打成招,警方把十几起未结的拐卖儿童案全算在他一人头上,将他判为死罪。狗娃闻讯前去探监,在爷爷面前,她痛悔是她害了爷爷。后经人指点她找到在县城的名伶活观音,恳求他出面救爷爷一命,经过一番周折,狗娃甚至舍命为爷爷喊冤,终于感动了护国军师长,经他出面澄清了冤情,使变脸王得以释放。之后,狗娃又回到了变脸王身边,变脸王动情地说:你就是我的孙子!”“变脸这手绝活爷爷传给你!”爷孙俩驾着小船向远处漂去。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