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我们来谈谈什么才是“面试技巧”

作者: 苏凌云     发布时间:2019-04-23     阅读数:636

最近有很多同学来问我关于面试的问题,我发现大家对于面试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一个应试的层面,过分注重所谓的面试技巧,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东西。面试技巧这个概念,显然是技术性的指导方针,它可以让你更加清楚考试当中你会面对什么,以及某些应对的可行性。但在更为专业的面试之中,纯技巧性的面试方式将会面临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当老师发现你在使用技巧来回答问题,而不是真诚地与老师来交流的时候。并且,有过无数次招生经验的老师,必然会十分敏锐地发现这一问题。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面试技巧”,我将试着向大家分享我的理解。


在很多同学的认知里,“专业好”是能否拿证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我先来举一个例子。


在某一年中戏戏文系的考试中,有一个学生的散文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因为这位同学的文章自然天成,文笔老练,风格成熟,实在不像是一个高中生所能创作出的文章。进入面试之后,老师们发现这位同学确实在写作方面极其优秀,有着其他学生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老师们最终并没有给这位同学发专业合格证。原因在于,老师们认为这位同学的写作能力已经达到了戏文系本科四年级的水平,根本不需要再进入学校来进行写作方面的学习,反倒是应该回到生活中继续沉淀,去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假如让这位同学进入中戏,也许会因为学校教学方向和某些职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位同学丧失掉其原有的最为宝贵的东西。


很多时候,老师们考察一个学生是否符合本校本专业的要求,并不完全按照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就是说,单从专业的某些基本能力,比如说文艺常识、声乐形体等方面来看,某个考生可能并不突出,然而在面试中老师发现他身上具备其他的更为宝贵的能力,对于他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将起到更有益的影响,仍然会考虑录取。


再举一个例子。某年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的考试中有一个美术生,在被问到自己都看过哪些电影的时候,他告诉老师自己基本上只看过周星驰和“古惑仔”,没有专门去看更多的影片。而恰恰是这样一个在很多同学看来专业基础全无,也没有任何突出的专业能力的学生,当年拿到了该专业前几名的成绩,被成功录取。


很多人觉得这是运气,甚至认为这里面怕不是存在什么内幕。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这位误打误撞报了电影学院的美术生,原本以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为目标,绘画水平很高的同时,在闲暇的时间整日泡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美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从而在对艺术的理解上高人一等。所以他在面试中与老师在交流这类偏学术领域的问题时,显得底蕴深厚,并且又有对电影的好奇与兴趣,从而被录取。更为神奇的是,当时他总分750的文化课考试只考了九十多分,而几个月后的高考却考到了四百多分。


我们有很多同学把艺考当作一个上大学的捷径,并且以分数线、报录比等数据化的信息作为一个量化标准,从而计算出自己能够报考的目标院校。首先这种初衷不被看好,其次艺术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去衡量的东西。我并不是因此就鼓励大家都来报中戏、北电,而是希望那些真正有艺术理想的同学,仔细去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能为之付出多少努力,从而决定你的目标和方向。当然,在很多地方培训班中主要以统考为目标,为确保稳定的升学率将诸多二、三类学校当作主攻方向,甚至不惜打击少数想要走得更高的学生,要求他们老老实实去报那些“保底学校”。这样一来,可能真的把那些看似普通,实则具备潜力的学生的前途给葬送了。


当然我们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去批判那些艺考班,回到正题。


经常有学生来问我,面试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往专业上去靠,让老师觉得自己专业性比较强?还有学生问,多拿一些获奖的证书和美术、摄影作品去面试,是不是就能让老师觉得自己更有实力?以及是不是要专门给老师营造出一种,我特别适合这个专业,或者特别热爱这个专业的感觉?


在前几天解答各个同学对于面试的问题和我自己学生的面试辅导中,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自己


从稍微功利一点的角度来讲,老师们个个经验老道,他们面对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就像是成年人面对三岁的孩子。你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好,背着手撒谎也好,极力掩饰自己的恐慌和不安也好,为了糖果拼命讨好也好,这些伎俩都躲不过老师的眼睛。所以那些刻意去塑造的形象,想方设法掩饰的缺点,以及过度用力的表达,其实都不过是让你一时沾沾自喜的小聪明。与其面临被老师识破的窘境,自以为考得很顺利,最终却无缘专业合格证,还不如端正心态,真诚地去交流。


真诚这个词是面试当中被专业老师们提及最多的,然而很少有学生,乃至专业老师真正理解其含义。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想必大家接触过一些考学成功的案例,也听闻过很多考场里面的故事,所以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同学试图去学习别人成功的方式,将别人的应试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考试之中。这并不是完全不可取,但所有那些前人成功的案例其实只是一个参考,它应该让你更加熟悉整个考试流程,从而能够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相对轻松地去面对,而不是模仿和照搬。


再一点,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专业的老师都不希望自己招进来的学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也不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就是培养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所以大多数老师们对于各类风格的学生都抱有一种包容的态度。在符合基本的专业要求的情况下,老师们更愿意去挑选一些和而不同的学生,让一个班级充满活力。甚至于中戏的表演系,也不是每个考进来的学生都长得无可挑剔,他们仍然有高矮胖瘦,有红白黄绿。


在这种情况下,做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毫不避讳自己的缺点,让自己以一种透明和袒露的方式展现在老师面前,才是上上之策。


那么从学艺的本心,抛弃掉功利性的角度来谈,我们在任何阶段都要保有对真、善、美的崇尚,而真实则是最基础的要求。这么讲可能有些过于宏大,但这是无可争辩的。作为学生,倘不能面对最真实的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反而投机取巧地去迎合老师的口味,这已经背离了艺术的宗旨。


作为传授专业技能的老师,同时也作为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如果过度地去强调那些小聪明、小伎俩,教学生以虚伪的面孔去面对曾经母校的老师和同学,那岂不是下九流。遗憾的是,现在某些标榜着专业院校出身,挣着考生钱的老师,在做的事情却是竭尽所能地扩大误招率,为母校输送一些名不副实的生源。这样的做法,实在有违学校的培养。


下面就是某知名艺考培训机构的公众号发布的应试指南,我不清楚这位陈老师是否真的是从中戏毕业,也不知道这样的教导方式到底会影响到多少学生,最起码我完全不认同。




除去一些众所周知的散文考试的基本要求之外,这里提到了“题材上优先选择亲情,不要涉及死亡和爱情”。首先,在戏文系的教学中从没有强调过何种题材或者哪种感情是要“优先选择”的,即便在我们最核心的写作课上,对亲情的探讨占到了一定的比重,也是较为基础的情感体验,但中戏散文的要求里面从没有这样固化的限制。其次,死亡和爱情是我们人生当中必然要面对的话题,也是身为高中生的考生们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为什么不能涉及?在戏文系的写作课上,对于死亡和爱情话题的探讨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我们所学习的国内外优秀的戏剧作品中也充斥着这类题材,何以对于散文的考试,就成为了禁区?就算是怕学生们处理不好这类题材,不信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感受力,那也不应该直接将死亡和爱情划归到不能涉及的范畴。戏文系的老师们处心积虑多年,一直希望招到更多天然的不经培训班打磨的学生,希望看到更多随心而发,文采飞扬又朴实无华的文章,那么哪会有什么题材的限定。




“书单选择上以文学类书籍为主,过于热门或偏门的书籍都可能会引起老师的追问。”其实对于戏文系的学生而言,文学类的书是一个基础的阅读,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向。在我们十年前的考试中,所录取的四个男生中就有两个更偏重于史、哲,而不是文学。说白了,老师们看重的是你是否对阅读有兴趣,是否能够看懂相应的书籍,是否愿意探究书中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你去看多少文学名著。至于书目中是否有“热门”或者“偏门”的书,这个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本书,是否真的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充分的思考。


如果说以上两句话还只是反映出在专业认知上面的不足,那么接下来这句“尽量往高了报”“如果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别的专业我不care我只想考中戏戏文’的态度就最好了,注意是,不经意哟~”,那就是比较难言的问题了。


我曾经也有过这个阶段,想要尽全力把自己的学生带出来,送进更为优秀的学校,也曾做过类似错误的指导。但是我逐渐发现,这样的应试策略其实毫无帮助。这里我再讲一个真实的例子。


之前中戏曾经在成都设立过考点,有一位学生忘记了面试时间,使得老师们在面试完其他学生后专门等了她一个小时。在老师打电话通知到她,她急忙赶到考场后,老师问起迟到的原因。这个学生如实回答是在学校上课,完全忘记了考试。而老师问她最想考的是哪个学校时,她的回答是中国传媒大学,因为她那时候对中戏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只是刚好在成都设有考点,所以才报了名。就是这样迟到一小时,本以为彻底完蛋的一场面试,最终这个女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这恐怕就不是运气了,而是更为广泛地能够作用于大家的“真诚”的功劳。如果按照上述面试策略去回答这些问题,恐怕这个女生在老师眼中不过是一个连考试都处理不好的学生。每年都有数千考生挤破头地去争寥寥几十个专业合格证,试想有多少同学每场都装出一副真心热爱,非此校此专业不上的样子,难道老师们毫无评判能力?


其实这篇关于“面试技巧”的文章没有讲任何的“面试技巧”,也无意教大家所谓的“面试技巧”,不过如果你能够耐心读完,恰好有所收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