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怎么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或文学系?

作者: 远景摄影艺术机构     发布时间:2018-04-04     阅读数:1125

关于本次文章

这是知乎上的一篇问答,答案结合了答主本人的艺考经历、这几年导演系老师的访谈、以及读书期间对老师的了解和交流,还有曾经从事艺考教学时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


我们联系到原作者申请转载,发给各位同学,希望能有所帮助。

关于导演系

关于报考导演系,关于报考电影学院,一定要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上导演系,还是从事导演这个工作?

如果是仅仅想上导演系,很抱歉,你极有可能上不了导演系。原因很简单,导演系不会招收为考导演系而考导演系的人。说白了,不惯你这点虚荣心。

如果想从事导演这个工作,范围一下子便开阔很多。外人老是以为电影学院只有导演系出导演,但实际情况,电影学院各系各个专业都出导演,导演系甚至未必是出导演最多的系,摄影系超高的导演成材率就够导演系汗颜的了。而放眼电影学院全院,想成为电影导演,除了导演系,你能够选择的还有文学系(好的编剧就是好的导演),摄影系(视觉系导演的摇篮),美术系的广告导演专业(未来商业片导演的后备军)。表演学院也是出导演的大户,但答主自己并不懂表演,这便是另外一个话题。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我就是想成为导演,还非得是通过导演系的培养成为导演。从逻辑上讲,这是中国导演最根正苗红的出路,同时也意味着最多人选择这条路,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但既然你的问题摆在这,我就对导演系的报考与备考多说一些。

看了几个回答,一些没说到点子上去,一些还是很多年前的导演系考试套路,对于今天的导演系考试已不具备参考价值。

编者注


首先,先谈谈报名。

北京电影学院会在每年的12月中旬发布本科招生简章。报考电影学院的同学要密切关注,不仅是一些诸如招生人数、考试方式的重要信息会体现在简章上,而且在简章发布之日起,往后会有约20天的网上报名窗口期,你需要在这个窗口期完成网上报名与资料填写,并打印初试的准考证。如果错过这个窗口期,后果不用我多说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参加电影学院的网报之前,考生一定要确保自己通过省内相关专业的省联考。有些省份对于导演专业有省联考要求(比如安徽省),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先报名参加省联考,在通过省联考考试(注意!是通过,不一定考多好)之后你才有资格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考,否则在志愿填报的时候会被省里限制无法提档,自然也无法被录取。在电影学院每年的招生简章上,也有这种要求,截图如下。

但如果你们省对导演专业没有联考要求(比如河北省),那么恭喜你,省了一道程序,省下一个月的专业复习时间,直接网报参加校考就OK了。


报名准备要点

1, 请在每年11月份关注省高考报名,并参加高考报名,在考生类别一栏中勾选“艺术文”“艺术理”(看你平时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然后在艺术类别一栏中勾选相关选项,如果是报考导演专业,一般勾选“文学编导管理”这个类型,但是不同的省有不同的称呼,到时候搞不清楚可以咨询当地的老师(比如班主任)。

2, 省高考报名后会获得艺术类考试准考证,请妥善保管,万万不可丢失,电影学院考试需要原件和复印件。同时,有省联考的省份,在高考报名后还有获得省联考准考证,这个也要妥善保管,因为一般情况下省联考会在12月份进行。

3, 请在12月份关注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简章,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网上报名并打印初试准考证。


第二,关于电影学院考试

前面说的,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简章是在每年的12月中旬公布,这个时间基本不会变。但考试时间由于每年的日历不一样,所以导致千差万别。但无论怎样变化,谨记一点,那就是每年的考试开始时间大概为春节后的7——10天左右。譬如2017年春节是1月28日,而电影学院的第一场考试是录音系的2月8日,前后差了11天;而2016年春节是2月8日,而第一场考试是8天后的文学系考试。无论第一场考试是什么专业,都为电影学院每年的招生拉开序幕,各系各专业将在未来的15天内密集考试,以挑选当年的大一新生。每年这个时候的电影学院通常媒体云集,最受关注的自然表演学院莫属,其次就是题主意愿报考的导演系。


电影学院各专业的考试模式基本为初试、复试、三试三个环节,导演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四试。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只是环节设置,并不意味着一个环节就是一场考试,有时一个环节需要考两场甚至更多。


另外,电影学院允许学生最多报考本院三个专业,所以对于想成导演的题主来说,一定不要孤注一掷于导演系,多报才能多得。先生存下来,再谈发展。

考试准备要点

1, 电影的考试时间为每年春节后的7——10天左右,请提前打印初试准考证。出发前一定要确保自己携带了电影学院初试准考证、身份证、省艺术类考试准考证,三证缺一不可,并提前多复印几份,电影学院会要求上交这些材料。

2, 电影学院的考试时长为15天左右,也是就说若你一路顺风挺进最后一试大约需要15天。若你初试就挂了,可能刚去没几天就结束考试生涯了。

3, 多报,不要孤注一掷。先生存再发展,进了电影学院你才有机会谈梦想。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4, 吃好喝好,心态放松,自信爆棚,做到这些你已经赢了一半。


第三,关于导演系初试。


电影学院大部分的初试都是万年不变的文艺常识100题,导演系也不例外。

答主考试那年共报考了导演系、文学系和摄影系,对比来看,难度系数最大的是文学系,最简单的是摄影系,导演系在两者之间。同时答主也持续关注过近几年的考题,发现每年的考题难度基本都如此——文学系最难,而导演系的难度在各系各专业的考试中出于中位数状态。

这种难度其实说明了一点,如果你连初试都过不了,那么你真的完全不适合这个专业甚至学校。艺术专业考试,尤其是牵扯到面试,往往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公平。但电影学院的初试绝对是所有环节考试中最公平的考试,100道选择题,涵盖天文地理大象蚂蚁,除了ABCD你什么都不用写,填完答题卡直接机读阅卷,过就是过,没过就是没过。更何况初试的合格线并不高,100道题100分,你只需拿到大约50分就能通过初试。

但即便如此,初试仍有2/3的考生被刷掉。以2017年导演系考试为例,导演系共报名2500人左右,初试共通过825人,另外1500多人的学院派导演梦想就此终结。不仅导演系,其他各系的初试刷人率皆如此。

那么初试究竟考什么?怎么准备? 让我从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时态的维度看,考题范围大致分为过去时态和当前时态两种。

所谓过去时态考题,指的是古老的知识点,譬如名画《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是哪一部?……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历史上发生且已形成了世界性共识,答案是明确唯一的。解决这类知识点你需要买一些文艺常识工具书。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推荐大家都在使用的《文艺小百科》;但若时间宽裕,我强烈推荐张维青主编的《中外艺术史要略》,如下图:



这本书比较厚,比较全面,有用的知识点也挺多。而且在答主的备考过程中,这本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拿起来耕三遍,全中国所有艺术院校的文常考试都难不住你。导演系初试100道题,这本书能帮你解决至少一半。


除了过去时态考题,剩下的就是当前时态考题,也叫社会热点。这一类考题你是无法通过背诵来解决的,因为背无可背,全靠你平时对时政社会热点的留意和总结。


我们以过去的2016年为例,那么按照热点性,就可能会考到这一年的电影票房冠军是哪部电影?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蔡英文属于哪个政党?里约奥运会的奖牌榜冠军是谁? 如果你常常看新闻,这些东西不可能难住你。如果平时没关注,那么现在就在手机里下个“今日头条“每天看上15分钟。在此推荐一些书刊,首先是《南方周末》,属于每周一期的周刊,不仅能让你知道新闻,还能看到各方关于这些新闻的观点。然后是《新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这两本杂志请去旧书摊上论斤买,论斤读,目的在于不断的扩充你的视野,丰富你的知识面。其他诸如《国家地理》《看电影》之类的杂志,楼主可以在自己兴趣之下再选择三五册杂志,不需要买新的,去淘宝买旧书就好,大量买大量读,每天一个小时,初试文常你不过就没天理了。


说完时态性,再说范围,这个维度更加庞杂。从范围的角度来说,初试文常考试涵盖了电影、文学、戏剧、美术等十几个专业领域,同时包括一部分高中文理科知识点。


很多同学一看到这里立马懵逼了,这么庞杂,怎么复习啊?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考生能够在初试考试中取得满分,甚至极少取得80分。而50分的初试划线也意味着导演系并不奢求学员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这种要求也不靠谱。所以,面对庞杂的文常考试,你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但这个时候,一定要抓住几个强项。譬如答主当时对美术史和电影史非常有兴趣,所以电影和美术算得上是答主的强项,这两块答主基本上没有失分。但答主对音乐就完全不懂了,所以对诸如《江南style》到底是1/2拍,还是1/4拍这种考题就只能ABCD蒙了(这样也有25%的概率作对)。但是请放心,初试文常在广不在精,没有任何一个专业范围的考题会占据主导篇幅。不会的就蒙,会的就选,只要平时下对功夫,不愁初试过不了。记住,初试考试对你的唯一作用就是敲开复试的大门,50分能过,那目标就是51分,因为初试考试基本不会计入总分。


在这里我要着重介绍一种重要的文常学习方法。我见过太多的考生抱着本《文艺百科》死记硬背,结果却往往事倍功半差强人意。为什么呢?前面已经说了,初试文常在广不在精,在复习文常的时候完全没必要去死记硬背深度学习。要知道100道题都是选择题,不是填空题!不是填空题!不是填空题!重说三!

死记硬背式的文常学习是选择题的学习套路,因为你需要写出正确答案。而选择题不是写出,是选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面对一个你拿捏不准的问题时,作为填空题你可能什么也写不出来,但作为选择题你只要对答案有印象,就能够立马选出来。所以文常学习,不在深度记忆,而在模糊记忆。你不一定能精准的知道答案,只需有一个大致印象就可以了。因此,在学习文常的时候,多背不如多看,范围一定要广,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对导演系初试有效,对电影学院其他大部分专业的初试皆效果显著(答主亲身验证)。


初试准备要点

1, 放松心态,初试不难,我们的目标是51分。

2, 天文地理,大象蚂蚁,拿出3岁时的好奇心。

3, 术业专攻,一专多能,锻造三五个领域的文常核心竞争优势。

4, 海阔天空,模糊记忆,使巧劲用巧法。



第三,关于导演系复试


电影学院导演系每年的报名人数都在2000人左右,能进入复试的考生基本只有700-800人左右。即便进入复试也不要得意太早,因为复试过后,人数还会被刷掉2/3甚至更多。还是以2017年为例,进入导演系复试的人数为825人左右,这其中只有不到200人(印象中182人)进入到三试。


复试的考试形式是面试,而且是群面。具体来说,到时候会有四个考场,每个考场有三个老师,考生大约10人一组进入考场,至于进入哪个考场、碰到哪些老师完全随机。复试的问题不多,大概2、3个,但由于需要每个人回答,所以整个复试的时间会比较长,大概在1个小时左右,有时也会拖到1个半小时,这完全决绝于在场老师的耐心程度和所在组考生的啰嗦水平。当然,老师还是非常有耐心的,会尽可能的让你把想说的说完。因为复试面试是考生与考官的第一次见面,考官在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考生。


通常来说,在复试考试中,考官会从三个方面去了解考生。

1,考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性格、家庭等)?

2,考生为什么报考导演系?

3,考生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复试环节中,考官抛向你的任何问题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当然有时也会直接问你,为什么报考导演系?你认为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导演等等。

由于复试超高的刷人率,所以一定要从各个方面认真对待。


首先,请把自己收拾的干净漂亮的,有条件的同学最好找专业的造型师根据自身的外形特点设计一下。永远记住,无论是导演系面试,还是在机场遇到一个陌生人,甚至是约会相亲,本质上都是一致,那就是人与人的面对面沟通。导演系老师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是人就会看脸看外表。全世界七十亿人口,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外貌协会的。尤其是你与一个人初次见面相识,在双方并不了解的情况下,你的形象外表举止谈吐其实占据了最主要的印象。你硬要说自己内在美,也请明白,复试面试一个小时,分到你身上只有5分钟,5分钟怎么展示内在美?当然我知道,从先天上来讲,我们的确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一张神赐的面孔,但是,我们也并非就是那张被诅咒的脸。形象气质与面孔无关,收拾干净,衣着得体,看上去清爽不油腻,别让自己在外表失分。

其次,针对老师有可能问到的问题,一定要有预案!千万不要将自己的第一次献给考场!前面已经说到复试的目的,那么考生就应该从考试目的出发,去总结一些常见问题,这样在考场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沟壑。倒不是说总结出答案之后一字不差的背出来(那会很生硬)。而是说,你要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认识自己,认清你现在做的事。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哪些品质能够帮助你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等到你真正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自身的价值观对社会有基本的判断,那么你的复试考试就很非常的顺利。如果没有头绪,请参照以下8个问题进行思考,这8个问题会是复试面试中最常碰到的问题模式:


1, 自我介绍(通常是第一个问题,言简意赅生动有趣)。

2, 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3, 谈一个发生在你与亲人之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4, 谈一个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

5, 你为什么要报考导演?你何以能成为一名导演?

6, 你有什么才艺(有就有,足够自信就展示,没有就算了)。

7, 谈一谈你读过的某一本好书/看过的某一部电影。

8, 谈一谈你对转基因食物的看法(很有可能遇到类似的社会热点题)。


以上问题,问题1属于必考,也必须准备。2——4考察你对生活以及身边人的观察能力与叙述能力;5——7属于专业题,考察你对所报考专业的了解,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判断;第8题属于社会热点考题,意在通过你对一个事件的观点来了解你的价值观。

复试面试的技巧,首先切记不要第一个回答,这样可以争取一些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听一听其他考生的回答,分析优缺点,扬长避短。更重要是,考试的气氛需要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在前面三五个人回答完之后,相信你们这一组的考场气氛也会放松下来,这种状态对你有利;第二,说人话!不要朗诵腔不要话剧腔!讲任何事情都要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也不要说太多废话,发言时间过长会被老师打断;第三,你的发言要始终围绕具体人和具体事例展开,情感真挚,切记假大空的发议论;第四,言论得体不走极端,不要发表任何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原因你懂得。

复试之后,平均每组会留下2、3个人进入三试。但只是平均,全组全军覆没的例子并不是没有。所以,一定要审时度势,灵活反应。


第四,关于导演系三试。

进入三试,2000人变成不到200人,9/10的考生已壮烈牺牲。数据很残酷,真相更残酷。实际上,导演系的初试加复试,很重要的目的不在于选优,而在于排差。也就是说前两场考试,老师的关注重点是那些不太好的考生,然后将其淘汰掉。剩下的学生进入真正的考试,这个时候,专业性的考试内容开始凸显出了。三试,是一个新的起点。

跟复试相同,三试也是群面。但每组人数变少,通常每组3—5个人。在招生简章上,三试列明的考试内容是:美术(摄影)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分析、故事构思。



首先,先谈谈美术(摄影)作品分析。

考试现场,老师会给你们组的考生展示一张画或摄影作品,1分钟思考时间之后,每人会有3分钟时间进行阐述。

其实无论美术作品分析也罢,摄影作品分析也罢,关键要找到分析的角度。

一副美术作品,如果你有美术功底,你可以分析它的色彩、技法、构图、视觉内容,甚至你可以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分析这幅作品产生的历史土壤。摄影作品也同样,若你平时对拍摄比较了解,光线、构图、颜色都是你可以利用的分析视角。若这些都不会,那就从情感角度入手,谈谈这幅画(或图片)带给你的感受。只要找到自己擅长的角度,并能够层次清晰、逻辑分明的说出个123,这一环节就不会限制住你。

接下来是音乐作品分析。

考试现场,老师会播放一段旋律,通常是纯音乐,时长大约30秒。播放结束后有1分钟思考时间,之后每人进行3分钟阐述。

若你曾经受过专业音乐训练,尤其是器乐训练,相信这个环节难不住你。但问题是大部分考生都如答主般是个音乐白痴,该怎么办?以下的方法仅供各位参考。

策略其实跟上面提到的美术作品分析一样,若自身无法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那么就谈谈自己的感受。谈感受大致可以遵循这样一种逻辑:喜悦还是悲伤?能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之后能让你联想到怎样的故事?亲身经历?还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最后做一个感受总结。

每年三试,美术与音乐作品分析这个环节都会引起广大考生的恐慌,毕竟同时接受过这两个艺术科类训练的考生少之要少。很多考生临阵抱佛脚去接受音乐或美术训练等等,其实没必要的。一定要记住,音乐与美术固然你不会,但考你的老师也不会。他们是导演系老师,不是美术系老师,也不是音乐系老师。他们的专业也是电影,论及音乐和美术,他么并不比你懂多少。当然,作为一个有心的考生一定会在平时多多积累,尤其要多了解一些美术史或音乐史,这些对于你未来的专业创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若平时真的缺乏积累,也不要慌张,尤其不要担心自己在老师面前露怯。因为三试的目的不仅仅考察你是否在美术或音乐上有所造诣,三试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作品分析,去考察一个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通过音乐作品分析,去考察一个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因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电影导演,对于艺术的先天感受是老师教不出来。如果你本身就具备这种感受,那么很好,诚实的说出你的感受就够了。感受有,能力这种东西大学四年老师可以教给你。这个时候你要相信老师,只要你具备对音乐和画面的感受,老师会第一时间发掘出来。


最后要说的,是故事构思。


导演,本质上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所以,故事自然是导演系的必考科目。但不同于文学系写故事的要求,导演系要求你现场讲一个故事。写故事和讲故事,区别挺大。

导演系故事构思环节的具体考试形式并不固定。有时候在结束完美术与音乐作品分析之后,会让你根据之前看过的画或听过的音乐构思故事;有时候会进行关键词抽签(大约3个关键词)讲故事。


故事能力是一种天赋和长期阅读的结合,任何短时间的艺考培训都不可能有效的提高这种能力(这一点不要相信培训班)。如果说导演系考试有什么需要长时间准备的,必然是故事能力。那么故事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我还是从几个维度分析。第一,故事能力是一种故事讲述欲望,通俗的说,若你平时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若你平时喜欢在脑子里构思各种故事,那么说明你具备这种能力;
第二,喜欢读故事,且不拘泥于长篇短篇古典当代国内国外,通读过至少一个作家的大部分作品,能流畅复述读过的故事;第三,喜欢写故事,且是现实主义题材,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最好有发表经历;第四,能熟练应用几种讲故事的方式,有时候,故事的讲述方式比故事本身更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同样一个故事,有人讲的绘声绘色,有人则讲的味同嚼蜡。

如果你具备故事能力,自然也就不用怕“故事构思”这个环节;若你感觉这方面欠缺,那么可从以上列举的四个方面入手,积极准备。同时关于故事,有几个点需要强调。


首先,故事不一定就是文学。你的文学阅读量可能也不少,但涉及面如果只是散文或者杂文类,那么你的故事能力显然无法提升。而且若故事意识不足,很容易导致你的故事散文化、杂文化,要知道故事的关键在于情节,而情节的关键在于人。从一定程度,你可以理解为好故事就是描述一个能引起别人兴趣的人。

其次,导演系的讲故事不同于写故事,给你的时间不多,只有几分钟。所以不要有太多细节铺陈,不要把故事时间设置的过长(譬如一个人一生的事),不要有乱力怪神,最好截取生活中一个短短的断面,起程转折出色,结尾出人意料,能做到这些就已经够了。

最后,别强行装逼,譬如非得把自己的故事背景放在欧洲中世纪或者三国时期等做法,你死的都会很惨。


三试准备要点


1, 长期准备,不临时抱佛脚。

2, 强调感受,细腻中透着点理性;

3, 故事能力,非一日之功;

编者注

第五,关于导演系四试。

四试,导演系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时间最长的环节,跨度长达3天;同时,四试也是难度最大所占分值最高,因此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着考生是否能拿到专业合格证,以及名次的好坏。

进入四试的考生一般不超过100人,往年的数据都在80人左右。2017年导演系报考人数将近2500人,进入四试的考生只有69人(包括3名外籍考生),所以能挺进四试已十分不容易。而这69个人,最终也只有15人能进入电影学院的校门。所以,进入四试的考生有且只有一个目标,拼尽浑身解数去争取前15名(小圈名词)。

四试的考试形式在招生简章体现为笔试和面试两种。笔试的考试内容是命题创作,面试为创作问题讨论和表演。在时间安排上,第1天为笔试(3个小时左右),第2天为创作问题讨论(1个小时左右),第3天为表演(全天)。

笔试的命题创作其实就是写作,文体要求一般为散文或记叙文;

命题创作的考察点主要有三个:第一,生活观察能力;第二,故事讲述能力;第三,文采。如果把这三点串成一句话,那就是:用生动的语言(文采)去讲述现实生活中(生活观察)真实发生的事(故事讲述)。这句话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导演素养,在历年导演系考试中被反复考察。所以进入四试的同学要明确这种标准,尽量以真情实感其讲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但有时候的命题创作并不仅仅考写作,有时候也会如上图所示,给出一些画面素材(20个左右)和要求,然后自行构思,将这些画面拼成一个故事,同时进行一定的文字说明。这种形式在考察考生的故事构思能力同时,还考察画面组接能力,甚至蒙太奇思维。也因此,这种考试形式被广泛应运于导演系剪辑方向的四试考试中。


创作问题讨论的形式特像复试,群面,8人一组,但参与面试的老师增加了一倍,多达6、7位。如果说在复试中老师想尽可能的了解你这的人,那么四试这个环节,老师才真正想了解你的专业能力。这个时候,不要有任何保留,肚里有多少货全部都倒出来吧,因为这是最后一次展示机会了。

但这个创作问题谈论的“问题”究竟是哪一方面的问题?怎么讨论?这些在每一年的考试中都不一样。有时候会老师会直接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有时候会现场给大家播放一个小短片或者广告,然后会问几个问题,那自然你需要具备一定的视听语言常识。但抛开表象谈本质,艺术感受力仍然是老师考察的重中之重。所以,在问题的回答上切不可完全理性,名词满天飞,也不要空谈感受,肚里没有货。最好是由感性入手,层层递进,直达理性。这不仅是科学的专业问题分析方法,还是较为稳妥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展现自身艺术感受能力,还能向老师展现自己在专业上的积累与学习情况。


四试的最后一项是表演,这场考试充满了仪式感。


表演考试需要一整天时间,地点通常在电影学院C楼(动画楼)。早上8点进楼,中午系里管饭,考完之前不许出楼,而考完一般也都得到下午6、7点钟了。由初试到四试,再到最后一天的表演考试,你能亲眼看到电影学院的校园由第一天充满考生的热闹,到最后的萧瑟冷清。大部分的考生都被刷掉,而此刻作为少数人的你,绝对有理由为自己自豪。

一整天的表演考试在中国高校的艺术考试中十分罕见,又加之每年只有少数考生能走到这一关,所以关于这场考试的形式与内容极少被外界所了解。因此,关于这场考试的形式多谈一些。


进入四试的考生会被要求在早8点于电影学院C楼外集合,之后带入小剧场,然后分组,每组大概8人左右,总共分成8—10组。分组结束,由志愿者(通常是电影学院在读生)带领上楼,进入指定的教室。每组一间独立的教室,同时还配有大约2位导演系的老师(答主考试时碰到的是徐浩峰老师),这两位老师的作用一方面是监督你们组,但更主要的是协助你们小组完成当日考试。

教室与老师分配完成后,接下来是考题抽签。由你组派出代表在两位老师那里抽取小纸条,上面会有诸如“多此一举”“狐假虎威”“弹尽粮绝”“监守自盗”之类的关键词。你们组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上午时间,就所抽到的考题构思并排练一个10分钟左右的集体小品,下午吃完饭后回到小剧场做汇报演出。在排练期间,两位老师会在场观察并在必要时刻给予协助,考生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老师多多交流。


说到这里,大家会发现,表演考试其实相当于让你提前在导演系上一天课。这一天时间,你与同学老师朝夕相处,不仅能让老师观察出你是否适应导演系未来四年的学习方式,你也可以借此评估出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和学校。


四试表演环节的考察重点


首先仍然是考生的故事构思能力,从关键词到一个故事,需要的是一组人的智慧;但与前面的故事考察不同,此时考生不是写故事,不是讲故事,而是演故事。正因呈现方式是演,所以你们的故事必须是落地的,可实现的。专业点讲,老师要考察你们对故事“假定性”的还原能力。很多同学可以写故事讲故事,但一旦落实到具体还原,顿时懵逼了。为什么?因为发现自己的故事很难被呈现出来,缺乏最基本的可操作性。故事里简单一句“他十分难过,感觉万念俱灰”,怎么落实到舞台上?显然需要具体动作,具体台词,并且通过这些达到准确的情绪表达。对故事的具体还原,是一项重要的导演功课。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小剧场的舞台上可以一目了然。


表演环节的另一个考察重点是你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群组面试,集体小品,你们既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又是兵戎相见的死敌,怎样去协调这种相爱相杀的状态?作为小组一员,怎样说服其他人采用你的故事构思?怎样分配主次角色而不引起不满?怎样让组员听从你的调度,实现你的意图?甚至怎样说服自己放下偏执去接受组员的意见?怎样利用好在场的两位老师?所以这些问题你都将在上午的排练中碰到。处理不好,将严重浪费你们的排练时间,并影响最终排练效果。一上午的排练时间听起来挺长,实际上去掉候场、分组、抽签的时间,你们的排练能从10点开始就不错了,而12点左右午饭。满打满算,你们实际上只有2个小时。若小组沟通不畅,扯皮争执就能够浪费掉1个小时,剩下的1个小时,你们还能干什么?


一点技巧

首先在早8点候场,乃至进入小剧场时千万不要腼腆,积极与排在你前后的同学熟悉认识,因为他们会与你分在同组并肩作战,提前熟悉组员能有效降低你们在排练时的陌生感;

其次,在抽到考题后,大家共同用10分钟时间审题构思,这期间不要讨论说话;

第三,10分钟结束后,每人用3分钟时间讲述自己构思的故事(由于考场手机没收,可利用手表计时),在讲述过程中,任何人都不能插话打断,但若3分钟后故事没讲完,也必须停止并轮到下一位组员;

第四,每个人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用10分钟时间讨论,分析优劣;

第五,讨论完之后,用1分钟时间举手投票表决,票高者得胜;

第六,最终优胜的故事可能是你的构思,可能是别人的构思,但无论是谁的,一旦表决结果出来,无论自己是否喜欢,少数服从多数;

第七,完善这个故事,但这个完善的过程已不同于刚才大家坐在那耍嘴皮子,而是进入实际的排练,在排练中完善修改。这样一套程序走下来,需要大约45分钟时间,之后把握好时间,大约每15分钟就完整的排练一遍。记住,是完整的!在排练中出现任何错误都不要停,继续演下去,直到结束再总结修改,切忌一出错就停下重来,这样你们永远无法排出完整的故事。

同时,还要特别提醒的是,充分利用在场的两位老师!充分利用在场的两位老师!充分利用在场的两位老师!重说三!老师不是摆设,他们在现场的目的就是协助你们,在你们组遇到困难或者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赶紧求助老师。不要认为这样会暴露你们的不足,有人不用,只能暴露出你智商和情商上的不足。


上午排练结束,就是午饭时间,这是四试考试中唯一的福利。不用太期待,就是盒饭,吉野家水平。口味一般,但是管饱,一份不够再要一份,别假客气。吃饱喝足下午才有力气,吃快点,你们还可以争取半小时彩排或休息时间。


下午C楼小剧场,大幕拉开,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一组上场,一组候场,剩下的台下观摩。每组10分钟,超时会被叫停。老师观众席第一排一字排开,人手一个小本子,打分评估。往往这个时候,导演系老师倾巢出动,也会十分仔细的观察你们每个人。大戏结束,老师选谁,已心中有谱。

之后最后一个环节,所有人全部上台,按组排列,层层叠叠席地而坐。你还有最后一次发言的机会,没有特定问题,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就够了。然后拿东西解散,导演系考试至此全部结束。

9月份,会有15个人重返这个舞台。其他人,这一天终将只是一份回忆。


写在最后的话


也许这篇文章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不满。但导演系的考试不应该是秘密,只有打破信息鸿沟,大家才能真正的去比拼才华。


各位加油!



原文链接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