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导演系教授谢飞:这就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方法!

作者: 艺小队     发布时间:2016-07-20     阅读数:2446

201607181468816303935208.jpg

一位大师说过,学电影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两个:


一个是拍电影,要自己去实践;一个是看电影,要看很多。这两个方法如果能够同时进行,你就能学到这门手艺。


其实根本的就是在看和实践中逐渐掌握到一种专业的眼光、专业的制作技能,就是学会从电影的眼光去看,从专业编导的角度去看。


学生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导人员,学习这种专业的眼光和技能是最重要的。


学生一旦进入电影学院学习这个专业,老师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专业人才。作为学生就不能满足于一般地拍摄,或者能拍的过得去就可以了,那还是一个半业余的状态。不光是制作专业的学生,史论专业的也要具有这种专业的眼光。有机会的话最好也能参与制作实践,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理解电影也有很大好处。


其实这是我们电影学院的优势所在。


2004年我带了一届本科班,我仔细地考虑了一下四年的教学计划,核心就是怎样使他们具有一种专业眼光。


一年级上学期我给学生开了三门专业课,其中一门是影片赏析。这是很多学校非常容易就开的一门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影片赏析就是教会学生用专业的眼光去看电影,而不是从其它角度比如说美学角度、人文角度、历史角度、思想角度去理解电影。


我选了几部片子:


《青春祭》、《德拉姆》、《罗马十一时》……


看完就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


他们刚刚从高中毕业,观后感主要是从内容、风格方面去写的。


在《青春祭》的观后感中,学生提到诗意的风格、“文革”对人格的毁灭等等,这是他们过去看电影的方式。


《德拉姆》要求当场写,题目就是从《德拉姆》看纪录片的特点,这是希望他们看到纪录片和虚构影片的区别在哪里,看到样式。


《青春祭》和《德拉姆》这两部片子,都是云南的,《青春祭》也用了很多写实手法,但一个是虚构的一个是非虚构的,它的原则在哪里,而什么是好的纪录片什么是好的故事片,两部片子这么一对比就知道。


这么比较其实就是训练一种专业的眼光。


第三部是《罗马十一时》,谢晋50年代看《罗马十一时》时写过好几万字的学习札记,“文革”后期发表过。


他分析了那十几个女孩子的群像,剧作上怎么做、怎么出的彩、怎么样展示性格、人物关系怎么运用、细节怎么运用……是从编导角度、从人物塑造角度进行的分析。


将这个例子给学生,是希望教会他们怎么从编导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


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学生分析国际学生影展中《酒的故事》,也让他们按这个方法去分析人物。《战舰波将金号》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经典,视听语言以及镜头组接非常好,所以第四部就选择了这一部。主要是想让学生看到镜头组接的诞生和蒙太奇的效果,视听语言是电影的基本的和专业的东西。第五部选了我自己的片子《香魂女》,主要讲的是视觉创作、演员和环境。最后一部是《公民凯恩》,要求学生从学过的方法中选一两种来分析。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五篇评论而且越来越专业,到最后《公民凯恩》时普遍写得都不错。


影片分析课,我选片的原则是一部影片要能带出一个问题,学生慢慢地在学习中熟悉和解决这些专业内的问题,也就慢慢具有了专业的眼光。片目可以更换但不能没有章法,更不能学生想看什么就讲什么,这样做对培养一个专业人员没有好处。


我主动要求主持导演系2005级本科班的教学工作,并承担了第一学期的不少课程。就是想在教学中将实践训练贯穿到课程中去。刚才说到三门课,第二门就是影视制作基础,请了一个在美国学电影还在美国教过一年的老师。


在美国,所有的学生一进校首先就是学会摄影机的各种基本功能。


  • 第一步照相,必须是用胶卷的手动相机,学构图和光影;

  • 然后是录像,两轮作业,包括景别、对话练习;

  • 第三就是16mm胶片,将学生分成两三人的小组,拍大概两分多钟的作业。


和拍录像时候的态度完全不同,学生一做胶片练习就非常认真,每个画面每个镜头都想好画好,认真态度和前期准备的能力就训练出来了。


第三门是编导实践课,主要是靠舞台的方式,上小品,学生编导演一块学。


上讲授为主的课程的时候,学生写了半天也没有事件、人物关系、冲突。一上舞台,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一站在台上就必须有动作,一进门要做什么必须要演出来。


学生开始明白剧作上最基本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对表演、编剧、导演的工作有了基本的了解。


总结起来,影视制作课是教学生在技术上怎样去拍电影,编导实践课是教学生怎么样用专业的方法去编导电影,这三门基础课上了一学期,确实看到了一个大的进步。

相关阅读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