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沧州交通学院的主页

沧州交通学院

河北

沧州交通学院学校简介

来源:沧州交通学院官方网站    更新时间:2022-08-11 09:41:47

! 学校概况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成立于2008年5月,是由北京交通大学与融河(黄骅)科教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学校的成立在河北省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示范作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典型。

学校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的河北省黄骅市,校园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涵盖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图书馆、科研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天佑会堂、体育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教师公寓、教工餐厅、生活服务中心等43栋建筑,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学校已建成了面向全校各专业涵盖工、管、经、文、艺等学科需求的各类实验室百余个,完全能够满足在校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及优势,厚基础、强实践,为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全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9年度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中分别指出“把独立学院转设摆在高校设置工作的首要位置”、“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学校因为办学条件成熟、办学水平较高,按教育部、河北省的有关要求,正在稳步推进转设工作。转设成功后,学校将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加大办学投入,深化与北京交通大学的合作,继续保持交通类专业特色优势,推进学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工作,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


! 交大支持

学校是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唯一一所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将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北京交通大学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专业服务,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交通大学委派管理干部负责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派驻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学院(系)院长(主任)、专业负责人以及责任教授,为学校高品质的教学提供保障。

! 区位优势

学校所处的河北省黄骅市,位于环京津和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增长极和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015年11月20日,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海滨综合研发实验基地作为“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的河北省重点项目正式签约。11月22日,时任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一行莅临我校就合作办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海滨综合研发实验基地项目进行考察调研,并对我校的发展和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海滨综合研发实验基地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该项目计划引进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的部分建设内容。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海滨综合研发实验基地的建立,将进一步改善在校生的实习实训条件,成为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道路上新的里程碑。

当前,学校正在董事会和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规范办学,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大力实施队伍建设、实验实践、学科专业建设和后勤保障“四大工程”,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高地。

! 师资力量

学校以北京交通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依托,聘请北京交通大学的知名教授担任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并由北京交通大学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干课程主讲人。同时,学校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办学特点,全面开展“队伍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双百计划”和“青蓝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公开招聘、联合培养、国外引进等多种途径吸引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打造了一支“教授引领、骨干支撑、双师结构”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此外,学校还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聘请高校优秀教师及相关企业行业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几年来,一大批专家教授、中年骨干和青年才俊从祖国四面八方加盟学校,有力地壮大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此同时,学校还聘请各学科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高级智囊团,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教学督导,监控、检查、指导教学工作,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截至2019年底,学校共有教师889人。专任教师737人,兼职教师152人,专任教师占82.91%;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33人,占85.89%;拥有正高职称教师86人、副高职称教师15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3.11%。

!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进德修业、知行合一”为校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个性发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本科学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因材施教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于2008年、2013年和2019年进行了制订、完善和更新,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配套完善了1231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从2019级新生开始全部按2019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 分类培养

学校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三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与专业需求,分类制定课程框架,强化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重。

& 个性发展

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为学习能力强、表现优秀的同学提供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学生根据个人发展及就业需要可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在规定时间提交一次专业调整申请,转入学院(系)视教学承载力和转入、转出情况制定考核办法,并提前向学生公布。文科生不得转理工科专业、艺术类与普通类专业之间不得互转。

& 校企合作

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目前已与中国铁路郑州局郑州电务段、中国铁路沈阳局沈阳电务段、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内蒙古集通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渤海新区物流产业聚集区、中国北方(黄骅)模具城以及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订单班等深度合作,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本科学历

学校所有专业修业年限为4 年,学生在学校规定期限内达到所在专业毕业要求的,由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具印颁发经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学历证书(证书种类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信心、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培训中心结合专业特色和就业发展趋势,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业务能力,为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综合实力

2013年6月,学校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发布的全国本科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2014至2017年,我校连续四年荣登“回响中国”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2017年,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学校第四次名列全国第五。2018至2019年连续两年上榜中国网“好教育”。2019年,第五次荣登“回响中国”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发现中国》栏目连续播出纪录片《渤海之滨的新星》,专题报道学校办学成果。

! 科研实力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设有科学技术处,制定和完善科研管理相关制度,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校以来,承担市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共126项,其他项目21项;共发表科研论文344篇,其中SCI论文24篇,EI论文2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4篇;出版学术著作20部;获得专利授权15项。。

学校还先后与河北光德流体控制有限公司共建沧州市集群式安防机器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黛杰汉金(沧州)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共建沧州市绿色成型及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师生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学科竞赛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在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英语辩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骄人的办学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 国际合作

学校高度重视国内外校际交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个国家的数十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送优秀学子到美国特洛伊大学、鲍尔州立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基尔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等著名大学留学深造。

! 升学就业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考研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设立24小时自习室以及考研自习室。学校校友会与各二级学院(系)联合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优秀考研学子事迹分享等活动,为考研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经验的交流分享机会。几年来,数百名同学成功考取了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多名校友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别考入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攻读博士学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各大院校的广泛认可。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把手工程”,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办学十余载,学校围绕轨道交通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输送了近两万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在省内及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数千名毕业生成功签约中国铁路各局、城市轨道建设及运营公司、工程局集团公司等国企央企,学生们娴熟的专业技能、优秀的职业素养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建有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沧州市众创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持,2013年到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745项,其中获批省级立项项目255项。

! 校园生活

学校重视校园基础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生活条件:学生持校园一卡通在校内可实现购物消费、图书借阅、门禁管理等多项生活服务,方便了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学生一站式服务大厅,设有招生咨询、就业指导、收发、一卡通服务、校园网络服务、户籍服务、成绩单自助打印等多个服务窗口,为学生办理日常事务提供了便利;学校图书馆藏书118万余册,每周开馆7天,图书覆盖工、理、文等各个学科,学生持校园一卡通,可自助存包、自行验证入馆、检索、自助借还图书、自助复印打印,为同学们日常学习和科技创新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大学生活动中心坐落于启舞广场西北侧,设有舞蹈排练室、乐器排练室、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团体活动室等各类活动室,能够满足学生文艺活动、科技创新等课外活动的需求;标准化的灯光体育场、室内外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等室内外体育场地,能够满足学生各类日常体育活动;两幢学生餐厅楼建筑面积22738平方米,引进知名餐饮企业经营管理,并设有回民餐厅以及各类风味小吃窗口,满足各地学生的口味要求;学生公寓实行一卡通门禁管理,每间宿舍配有空调并设有独立卫生间,配有安全饮水设备和安全用电管理系统,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同时保证学生饮水、用电安全;此外,超市、银行ATM机、文印店、手机营业厅、水果店、洗衣房、健身房、校园门诊等校园生活服务设施,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 学术活动

学校邀请知名人士到学校举办各类讲座,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在丰富课外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校长第一课、书记讲党课、名师大讲堂、青年论坛、党史讲堂、湖畔讲坛”等活动的开展,更加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 学生活动

学校不仅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更有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外延,厚积校园文化艺术底蕴,逐步形成了健康阳光、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共有学生会、学生科学技术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大学生艺术团等15个校级学生组织,为广大同学提供了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多年以来,已形成“一二·九文艺汇演、迎新晚会、演讲比赛、毕业生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精彩纷呈的品牌文化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强大的视听盛宴,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也以此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涵养。与此同时,校运动会、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也为广大学子强健体魄提供了广阔舞台;相声社、街舞社、汉服社、轮滑社、手语协会等30多个学生兴趣社团,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书画摄影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各类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队伍参加校外各项活动及比赛,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 资优助困

& 奖学金

学校设有学习奖学金、工作奖学金、新生奖学金、考研优秀学子奖、志愿服务西部奖等各类奖学金。2018至2019学年共有3494人(4662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占参评人数的33.76%,奖励金额总计560.34万元。2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06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6人获得祥兴专项奖学金、4072人次获得思源奖学金。

& 助学金

学校现有国家助学金、思源助学金、社会助学金(行远助学金)10余种,其中国家助学金分一、二、三等,资助金额分别为4400元、3300元、2200元,2019-2020学年资助2961人,资助金额977.13万元。思源助学金全年资助金额达216万元,涉及困难学生补贴、大学生伤亡专项保险、伙食补贴、爱心车票补贴、少数民族补贴等。行远助学金全年资助金额达50万元,涉及冬季送温暖、临时困难补助、自然灾害补贴、大病救助金等项目。国家助学金和专项助学金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可兼得,各项助学金已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 勤工助学

学校现有勤工助学岗位400余个,每学期有3000余人次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学校将学生勤工助学补贴经费提高到200万元,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补助。

& 助学贷款

学校学生如需办理助学贷款,可以在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或指定的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金额每人每年最高为8000元,贷款期限原则上按照全日制本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学生在校及毕业两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由学生和家长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年度分期偿还贷款本息。各省市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有所差异,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到生源地的教育部门、银行咨询相关政策。

& 绿色通道

学校每年在新生报到当天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绿色通道”。学生持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助学贷款相关手续证明,可以暂缓缴纳学费直接办理入学手续,方便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